2021年11月9日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學術成長計劃之“法學研究能力建設”高端講座第六講于騰訊會議云上舉行。本次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旭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法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軼教授進行開場致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尤陳俊副教授、李忠夏教授、張吉豫副教授與談發言。主講嘉賓為上海交通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中國法與社會研究院院長、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季衛東教授。講座題目為“新法科與計算法學——科技引起的秩序原理演變”。
講座開幕環節,王旭教授首先對季衛東教授的蒞臨表示感謝與歡迎,對季衛東教授學貫中西、橫跨兩大法系的學術資歷進行了簡要介紹。隨后,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法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軼教授進行開場致辭。
王軼教授在致辭中首先感謝了季衛東教授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支持。他表示,季衛東教授是中國法學界極富傳奇色彩的一位前輩,也是他本人特別尊重敬仰的前輩法學家。王軼教授回憶了自己在撰寫碩士論文、博士后研究和參加中日民法典研討會等學術起步階段,季衛東教授對自己的關照與啟發。季衛東教授關于法律程序、麥考密克法律思想的精深研究,以及親自為后輩翻譯學術報告的舉動,至今仍令王軼教授記憶猶新,深受感動與鼓舞。王軼教授最后表達了對今晚講座內容的期待。他認為,這一極具前沿性的講座,體現了季衛東教授同時是一位“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前輩法學家。
季衛東教授首先感謝了王軼教授的致辭與人大法學院的邀請,隨后正式開講。他表示,本場講座將主要圍繞數字化時代法律的新生態、新法科新文科背景下產生的新問題和新法科視野下計算法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展開。講座內容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問題意識:數字化時代的法律新時代與限制公權力”。季衛東教授指出,隨著社會關系的復雜化,訴訟案件急劇增加,加之員額制改革下法官數量減少,以人力資本為中心的傳統法律服務面臨著巨大壓力,如何提高司法效率成為緊迫的課題。隨著中國數字化的迅速發展,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不斷推進,一個“數字全覆蓋”與“法治全覆蓋”重合交錯的格局已經顯現。這就導致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司法效率、借助數字化信息通信技術實現法治目標成為必然趨勢。在法律服務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替代性法律服務提供商、法律科技公司等新興業態開始涌現,一個依托法律人工智能的新型生態環境開始成形。在這種新生態下,法律教育正在面臨一場文理交叉的范式革命,作為獨立交叉學科、被認為法學教育3.0版本之典型的計算法學正在引起廣泛關注。然而,由于數據驅動社會與現代法治秩序基本原理之間存在著張力,計算法學的發展必須解決“現代法學限制公權力的理念如何堅持”與“計算法學的常識儲備殘缺、價值符號接地等瓶頸如何突破”這兩個重要問題。
第二部分的主題是“現代法律的回應:從決疑術的概率計算到邏輯學的概念計算”。季衛東教授指出,現代法律關于克服復雜性的探索經歷了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早期決疑術的辯證法以及概率計算的思想占據主流。從西塞羅建立論題目錄進行概率計算為法律判斷賦予“隨機的確定性”,到優士丁尼通過將條規敕令改編為成文法典、建立法學原理體系等來構建共同法的框架以進行框架式的預測,對復雜性的克服由絕疑術的概率計算向邏輯學的概念計算不斷演進。于是在第二個階段,隨著羅馬法在西歐的復興,以邏輯法學為本質、具有公理體系指向的法教義學成為法學研究的主流。薩維尼引入幾何學的法律技術性表達,以概念進行推理和計算;普赫塔建構金字塔式“概念的譜系”,以實現精密的概念計算;早期耶林將法律概念體系想象為“化學元素表”,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法律數學”之夢。后來這種概念的計算逐漸被利益與目的的權衡所取代。后期耶林的修正主義認為,概念取決于現實生活,在法律判斷之際經驗比邏輯更重要;菲利普·赫克指出司法實踐的方式勢必從概念計算轉移到不同利益評價、比較和衡量。可以看出,20世紀以來現代法學開始從古典時期的概念計算轉向價值判斷與利益權衡。
第三部分的主題是“現代科學的回應:邏輯機器、組合算術以及法律數學的探索”。除了從法學學科內部的概念與價值去回應復雜性的問題,學者們也從現代科學的思路對這一問題予以回應。首先是自然科學——盧勒構想出“邏輯機器”以進行自動化的推理和宗教判斷;邊沁提出測量痛苦與快樂的不同指標以及幸福計算程序的設計方案;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在經驗考察的基礎上提出幸福計算公式。其次是經驗科學——羅斯科·龐德主張從社會控制以及社會工程學的角度來理解法律的本質;弗蘭克、彪特爾等學者試圖通過科學實驗的程序來推進法律制度的合理化。還有數學——萊布尼茨嘗試用數學改造法律學科,通過對《民法大全》以及法律學進行徹底的數學化改造和重構,使羅馬法的所有內容都能夠從極其簡潔的基本原理中根據邏輯的傳遞方法推導出來。早期耶林的“法律數學”之夢得以延續——德國社會學家蓋戈提出現實主義規范理論,試圖建立關于規范產生效力的邏輯關系的符號演算模型;斯蒂芬·圖爾敏以可撤銷性為核心建立推理演算模型;道格拉斯·拜爾利用博弈論建立對法律宏觀結構的行為分析模型。
第四部分的主題是“數字化信息通信技術與計算法學”。從圖靈提出關于智能機器的數理邏輯模型,到1946年世界第一臺通用計算機誕生,再到1956年達特茅斯研討會提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再到1995年后計算機使互聯網和物聯網以及社會的智能網絡化成為現實,人類社會真正進入算法時代。在計算機科學的影響下,“計算法學”的概念應用而生,其基本架構具備四個不可或缺、相輔相成的維度——計量法律、自動推理、數據算法、網絡代碼。隨著統計學和運籌學的發展,以司法行為定量分析為重點、以分析和評價判決合理性、合法性以及預測政策性調整影響為主要內容的計量法律學在1940年代末興起,在1960年代初開始獲得廣泛承認。計算機與法律推理智能系統的發展經歷了簡單技術性推理、專家系統建設和以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等技術為基礎的復雜研究這三個階段。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法律信息學開始受到重視,旨在通過收集、儲存、分析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應用,以改進法律運行的機制,提高辯護和審判的效率。數據空間中人工智能系統之間的互動和機器學習算法的迭代正在不斷導致網絡結構的自生變異,因此改進代碼架構以及法律規制方式、開發更好的學習算法以及類腦計算系統成為計算法學的重要課題。
第五部分的主題是“數據倫理與計算法學的超越之難”。人工智能技術在司法中的應用可以使個案偏差得以校正,然而這種基于互聯網數據的智能模式勢必會受到過去行為偏好的影響,從而使原有整體的特征不斷被固化,改革難度提升。信息的精準推送還會產生“過濾氣泡”,將形成一個信息被控制的完全世界。為了避免這些問題,需要建立超越以上維度的原規則。因此需要把網絡治理、數據治理、人工智能治理以及與數據、算法、算力的倫理相關的原則性問題納入研究的射程。數據倫理的問題已經受到國際國內的重視,國際社會對數據和算法研發已經達成了包括技術中立性、透明性、可控性、優先保護人的安全等在內的基本共識,國內也在2021年9月發布了《新一代智能倫理規范》,旨在將倫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整個生命周期。
最后,季衛東教授以中國計算法學發展的前景作為本次講座的總結。他指出,中國的計算法學是一門具有獨立性的法學交叉學科。這里的“交叉”不是簡單的方法上的交叉,而是要真正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化的學科。在數字全覆蓋與法治全覆蓋的重疊格局下,隨著法律專家系統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法律科技的發展與智慧法院的建設,法學界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給計算法學提供了廣泛應用的可能性。但是,計算法學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對法律推理及其計算機化的研究和技術操作還不夠深入細致。季衛東教授指出計算法學未來的五個重點研究目標——其一,基于中國大數據優勢的預測式偵察和警務以及電子證據,同時開展關于判決預測和法律文書自動生成的實證研究;其二,立法、司法、執法以及糾紛解決的智能化;其三,計算機語義系統以及規則本位和案例本位的自動法律推理;其四,數字經濟發展中涌現的各種法律科技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的解決;其五,加強關于數據倫理、數據合規、算法公正、算法透明的國際對話,健全人工智能治理體系。
互動環節中,季衛東教授圍繞計算法學研究如何保證人的主體地位、法學本科生如何規劃計算法學的學習研究、跨學科研究中如何保證法學的獨立性、人工智能應用于司法的邊界、政府對數據的控制、計算司法證明中的概率論問題等話題與現場聽眾進行了深入交流。隨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尤陳俊副教授、李忠夏教授、張吉豫副教授分別結合自身研究領域與學術經歷,表達了對本場講座內容的心得體會以及對季衛東教授的敬意。
主持人王旭教授做總結發言。他認為,季衛東教授的計算法學研究仍然一以貫之地體現了其“圍繞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之間的互動來探討由此產生的秩序原理”這一理論關懷,并且體現了古人所言“治廣大而盡精微”的治學品格。作為一門新學科的計算法學,其生命力就在于為國家治理與公法研究創設了新的發展前景。最后,王旭教授再次對季衛東教授的精彩講授表示感謝,對王軼教授、尤陳俊副教授、李忠夏教授、張吉豫副教授的致辭發言表示感謝,對諸位聽眾的熱情參與表示感謝,同時也期望季衛東教授今后繼續支持人大法學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