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王軼:著重提高中國民法學研究的三個能力
發布日期:2021-11-04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人物名片

  王軼,1972年6月生,河南南陽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軼,深耕民法學近30年,先后出版了《物權變動論》《民法原理與民法學方法》等學術專著,曾參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專家建議稿起草工作,全程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編纂工作。

  何為民法學?怎么學習民法學?多次參與法律起草工作,有何思考?日前,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就此專訪王軼。


  民法學學習中的經典“兩問”

  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本科生開學第一堂民法總論課上,王軼總以經典“兩問”(民法學學什么?民法學怎么學?)開篇。

  對“民法學學什么”,他習慣讓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理解:學習“作為知識的民法學”,要掌握知識;學習“作為技能的民法學”,要掌握技能;學習“作為生活的民法學”,要提升自己的境界。

  對“民法學怎么學”,他告訴大家,學習“作為知識的民法學”,要按照“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方法學習;學習“作為技能的民法學”,要運用各種法律的解釋方法、漏洞填補方法,以及法律關系分析法、請求權基礎分析法,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真實案例上,進而分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學習“作為生活的民法學”,要樹立對人類所面對的系列基本問題的看法。

  對當下中國民法學研究的方向,王軼認為,目前要著重提高三個能力:對話能力、回應能力和影響能力。首先,一方面要搭建起民法學內部可進行良性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增強民法學內部的對話能力;另一方面要多與其他法學學科、人文社科各領域、自然科學之間進行對話、交流,以期增強與外部的對話能力。其次,中國的民法學研究要具有高度回應中國現實問題的能力。最后,民法學研究領域中所取得的成果還要能夠對域外同行產生影響力。

  自學生時代算起,王軼與法結緣已30余年。在他看來,自己在求學和從事教學研究過程中“幸運地趕上了歷史機遇”。1993年,合同法起草工作啟動,立法機關委托學界起草專家建議稿。當時,21歲的王軼正在吉林大學法學院攻讀民商法學碩士學位,在導師崔建遠教授指導下,他試著參與了草擬相關法律條文等工作。

  1998年,物權法起草工作啟動,立法機關委托梁慧星、王利明兩位教授組織課題組,分頭起草專家建議稿。當時,正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的王軼加入王利明牽頭的課題組,參與了相關工作。

  2001年,新中國歷史上第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當時,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工作的王軼,作為課題組成員參與了起草工作。隨后,他又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了王利明、梁慧星教授分別領銜的民法典專家建議稿起草工作。


  民法典編纂過程中

  凝聚的共識

  編纂一部屬于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愿。66年磨一劍。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表決通過,中國正式進入“民法典時代”。

  民法典編纂期間,大家曾就許多問題發生過爭議,如民法問題中的價值判斷問題。王軼認為,“哪種價值判斷的結論是妥當的?第一,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要與大多數人所分享的價值共識相吻合。”

  再比如,“人格權應否獨立成編”,民法學者有不同看法。王軼說:“前輩民法學者圍繞‘人格權應否獨立成編’有不同看法,但不代表他們對人格權益應當受到高度關注有不同意見。他們常常分享完全相同的價值取向,僅在技術方案選擇上出現意見分歧。”

  此外,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對近年來網絡虛擬財產侵權糾紛案件的多發進行了專門關注。

  “民法總則草案,把網絡虛擬財產當作物權客體對待,討論時分歧很大。現在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條確認,法律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沒有再講網絡虛擬財產是物權的客體,這涉及民事主體在網絡虛擬財產上所享有的權利是屬于物權、債權、知識產權,還是獨立類型權利問題。”王軼說。

  王軼認為,該規定體現了當下大家分享的價值共識。隨著未來凝聚的價值共識增多,對網絡虛擬財產保護、對網絡虛擬財產之上的權利作出回應,將在民法典之外的單行立法上作出更加周全的回答。這也有賴于在民商事審判過程中,裁判者通過個案,得出更加具體的價值判斷結論、凝聚更加具體的價值共識,為將來更好回應此問題奠定基礎。

  “民法典編纂的過程是一個凝聚國家和民族在一系列重要領域中價值共識的過程。民法典實施的過程是把這些價值共識用在我們協調利益沖突各項具體工作中的過程。”王軼說。


  民法典回應“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實施。它涵蓋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個人信息保護、人臉識別的合法性邊界等問題上的規定,受到廣泛關注。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丑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在現實生活中,尤其在民事審判實踐領域,與人臉識別技術相關的問題,多從個人信息保護角度引發關注。

  王軼認為,雖然民法典沒有直接針對人臉識別技術設置與個人信息保護有關的規則,但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到第一千零三十九條共6個法律條文中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都與此有關。“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確立了對個人信息進行處理的法律原則,即合法、正當、必要。這是我們權衡與此有關問題時,需要考量的價值因素,對所有問題的分析都要以此作為基本出發點。”

  王軼表示,民法典作出一般性、原則性規定,而作為民法典實施的組成部分,出臺司法解釋回應民商事審判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題中應有之義。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專門回應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信息處理如何妥當適用法律的問題。

  在民事主體權利方面,王軼告訴記者,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條對性騷擾行為進行明確規制,這對引領我國反性騷擾法律規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條第一款規定:“違背他人意愿,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在關于實施性騷擾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構成要件中,它一方面強調違背當事人意愿;另一方面,它詳細列舉了實施性騷擾行為的方式,如言語、文字、圖像或肢體行為等。該條第二款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采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在王軼看來,它把生活中容易發生性騷擾行為的場所列舉出來,并針對如何有效預防、如何在性騷擾行為發生后有效制止等作了明確回應;還設置了相應的預防措施、受理性騷擾受害人投訴機制,以及對實施性騷擾的行為進行有效處置的措施。

  王軼表示,民法典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表達的是中國人對人類所面對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看法,回應了“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

  “對于‘中國之問’來講,最為核心和關鍵的就是站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和第三個十年,中國人如何回應人類所面對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王軼認為,這其中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家、如何看待社會、如何看待國家、如何看待人類、如何看待自然6個問題。(作者:□本社記者王蓉 )


責任編輯: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