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院系調整暨推進科教融合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改革工作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成立法學院。
前不久,中國社科院大學法學院成立一周年之際,舉辦了“法學院的昨天·今天·明天——法治人才培養高端論壇”,并在“法學院的今天”主題單元舉行了2021年秋季開學典禮。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院長莫紀宏在致辭中告誡學生:法律人應當具備“水德”、牢記“水德”,堅持“上善若水”;要做一輩子善事,不做壞事;要填滿坑洼溝坎再前行,要持平等精神,甘心為弱勢群體服務;要敬畏法律、尊重法律,不能知法犯法,要知行合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雖然僅僅成立一年,但其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豐富的人文社科資源,實際上科研實力深厚、師資力量充足。近日,莫紀宏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介紹了該校法學院的歷史沿革和建設發展情況。
用科研力量帶動法學教育
《改革工作方案》明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院長。因此,莫紀宏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院長。
這使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有利于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多方優勢,通過科教融合模式培養高端法學人才。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同志的關懷和提議下成立的,是國家級法學研究機構,其有三個定位:馬克思主義法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堅強陣地;法學基礎理論與法治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的最高學術殿堂;黨和國家在民主法治人權領域的高端思想庫和智囊團。
在法學教學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學研究所1978年開始培養研究生,同年,成立研究生院及法學系,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批準的全國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莫紀宏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成立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教學工作一直由法學研究所、國際法學研究所負責,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
自1995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高級研究人員先后5人次擔任中南海法制講座主講人,4人次擔任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人,10人次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主講人,1人次擔任全國政協常委會學習主講人,榮獲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集體稱號,并有多位專家被授予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榮譽。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編纂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頒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法研究室王家福、梁慧星、孫憲忠、陳甦等都與民法典編纂有著諸多淵源,甚至作出了重要貢獻。
2021年10月28日,在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法研究室被授予“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莫紀宏說,數十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一直秉承“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幾代民法學人深度參與了當代中國幾乎所有重要民事法律的制定,該榮譽是對法學研究所幾代民法學人和科研工作的肯定。
“正是因為我們具備這樣的科研力量,所以應該充分利用起來,以科研帶動教學,用科教融合模式推動法學院發展。”莫紀宏說。
傳承發揚“師承制”
莫紀宏1986年從北京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之后留院工作至今。他回憶,“師承制”一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科研教學風格,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傳承發揚了該傳統。“‘師父帶徒弟’一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一大特色。過去,學生比較少,常一個老師帶一個學生,對學生科研、教學等方面能力進行全方位培養。”莫紀宏說,當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的發展也將繼續發揚傳承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師承制”。
莫紀宏介紹,2017年,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為基礎,整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資源組建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并招收本科生。按照傳統,當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法學院,在本科學生入學后,都會安排導師指導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
除了“師承制”,該校法學院還注重本碩博一體化培養。莫紀宏說,在“師承制”基礎上,該法學院使學生在大學本科階段就安排導師指導其學業、發掘其科研潛力和方向,再優中選優鼓勵學生留校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甚至從事博士后工作。這能夠使本碩博連讀的學生具備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人員基本的素質。以國際法學方向為例,該法學院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設有國際法專業的博士點和碩士點的優勢,在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國際人權法四個研究方向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
莫紀宏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成立時間短,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工作目前尚處在起步階段,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相信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優勢,未來該校法學院一定會發展得更好。
強化涉外法治人才培養
在前文提到的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分別與廣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人人律智能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簽約并進行長期教學實踐合作,設立南財網絡法學優秀學生獎學金、小律法律人工智能實踐獎勵基金以及盈科涉外法治實踐基金。
莫紀宏說,該校法學院格外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已在國內外共建合作培養、調研基地與平臺100余個。比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設有海洋法治研究中心、競爭法研究中心、國際刑法研究中心非實體研究中心。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和國際法研究所設立了“一帶一路”司法研究基地。
“國際化”是該校法學院法治人才培養的方向之一。莫紀宏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該校法學院重點工作之一。除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的優勢資源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外,該校法學院還鼓勵學生走出去多從事司法實踐活動,也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平臺,以期未來能培養出更多走進國際舞臺的涉外法治人才。談到未來發展的方向,莫紀宏說,當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面臨的難點是如何科學合理調配資源,打破一些體制障礙,讓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科研師資力量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科研師資力量融會貫通。“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有著優良的辦學傳統,在本科教學上一直具有強大的實力。我們要發揮出最大優勢,不斷增強我們法學院的綜合實力,盡早邁入全國‘雙一流’的法學院行列。”
莫紀宏表示,未來該校法學院將通過設立獎金等多種激勵措施,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繼續加強科研力量,提高理論水平。同時,要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將教師更加合理、成熟地配置到各個學科中去,從而更好地為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