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2021級新同學,
大家好!
很高興看到各位稚嫩而陽光的面孔!你們是甘肅政法大學環境法學院首屆本科學生。我代表學院全體教職員工歡迎各位新同學的加入!
環境法學院是學校成立較晚的學院,是學校承當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四個法學院之一。自2017年學院成立以來,以科研立本、開拓創新一直是推動學院工作向前發展的宗旨和目標。大家可能已經通過不同途徑、并不同程度地了解了甘肅政法大學環境法學院。我們學院除了具有普通法學院系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之外,還具有如下鮮明的發展思路和工作特色:
第一,突出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的引領。我們一直堅持,只有全院上下每一位教師卓越的科學研究能力,才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及時供給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谶@一堅持,學院鼓勵全體教師積極投身科研,將科研作為永遠的事業和追求,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高層次科研項目立項、高水平學術論文刊發、權威出版社著作出版、重要科研獎項獲得、社會熱點問題回應、國家和地方重要環境法治實踐服務、國內外合作交流等方面不斷實現新的突破。
第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方法。我們一直堅信,新時代高水平人才培養必須在固本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培養本領過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強的優秀人才;谶@一堅信,學院從首屆本科生培養方案的制定開始,集思廣益,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方法上下功夫,并結合學院實際,創新性地確立了導師制、雙師同堂、一課多師、本碩博貫通式培養等本科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第三,專業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升是學院人才培養的兩大任務。我們一直堅守,大學人才培養的本質是人的全面實現。在專業能力之外,家國情懷、堅韌陽光的人生姿態、溫潤的品格、果斷的執行力等等綜合能力更決定著大學教育的成敗。基于這一堅守,學院將在各位新同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始終關注課堂和課外、思想與行為、理想建設與行為實踐的雙向進步。
今天,當你們置身于這樣一所大學和這樣有特色的環境法學院的時候,你們或許就像踏上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城市伊薩卡的旅途一樣,“祈愿道路盡可能的漫長,充滿奇遇,充滿新知”。當然,或許你們在之前獲得“躺平的大學”“見不到老師和班主任”“巴掌大的甘政法”等道聽途說、真真假假的信息后,對即將開始的大學心懷忐忑和憂慮。在此,我要正告各位新同學,伊薩卡之旅告訴我們,這些“你全都不必懼怕,若你秉持著崇高的思想,若你的身心接觸著美好的情愫,兇惡的食人族,高大的獨眼巨人,還有暴躁的海神波塞冬,你都不會在旅途中遇到”。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怎樣才能走過自己充實而美妙的大學時光呢?特別是當你們看到這所小小的校園、改造中的校前區、暫居一隅的學院辦公場地,以及很不通暢的校園網時,你是否有所失落甚或失望?
其實,大學的本質還真不在于大樓,大學的學習也不決定于眼前你所看到的這一切。高爾基在《我的大學》中表達了對小市民陋習的深惡痛絕,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從今天開始,我們要摒棄過于世俗和低層次的生存計倆,在精神、思維、心態的意義上走入自己的大學,并將這樣的大學深深融入自己的人生中。具體來說,你們應當在大學中做到這幾點:
第一,明大勢、立格局。我們既要學會低頭做事,勤奮學習,還要學會抬頭看路,清晰自己的未來預期。當今時代,中國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的變遷促使我們每個國人不斷覺醒、不時審度。我們要清晰地知道什么是今日中國的“國之大者”,而后才有我之大者,因為在不遠的將來,在座的各位必將攜帶過硬的本領,意氣風發地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
第二,養成溫潤如玉的性格。各位正當青春年少,意氣奮發,心中充滿無限的向往、身上也有使不完的勁兒,甚至頭上一直冒著蒸騰般的熱氣。這本是自然,但我想說的是,在陽光和陽剛之后,練就一副溫潤如玉的體魄,這個體魄不是身體意義上的,而是性格意義上的?傆幸惶,你們會明白“磊落光明其人如玉,慈祥豈弟與物皆春”道理,也會體會到如玉人生的強大磁場。
第三,形成理性、邏輯的思維。各位同學已經成年或即將成年,成年的意義不在于年歲的增長,而在于理性的種子在你觀念中的萌發,與此同時,感性的成分將在你的認知世界中的占比逐步減少,一直到微乎其微。而即將開啟的大學學習,將加大的加持你的理性思維的養成。特別是我們法律人,更應當養成極具邏輯的理性思維習慣和能力。我經常觀摩大學中的演講比賽和辯論比賽,孩子們扯著嗓子、搖頭晃腦,秉著自己的想象和那點可憐的“非此即彼”的所謂邏輯,相互爭的面紅耳赤,這是典型的理性不足,典型的無邏輯。希望在做的各位不要成為這樣的人。切記,有理不在言高,請講有邏輯、理性的話!
第四,厚植知識并增進智慧。學習知識,這是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做的事,玩抖音的技巧、做得一盤紅燒肉的烹飪技術、審理一宗殺人案件的司法程序……這些都是知識的不同表達。大家來到環境法學院學習,自然是來學習法律知識的。但我要說的是,僅僅學習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對大家的期待是,不能只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知識增長自己的智慧。知識是具體的,智慧是普遍的;不同的知識之間有天然鴻溝,而智慧卻能貫通不同的知識領域;知識是一項技能,而智慧是貫通各項技能的方法論。明白了這一點,大家就會對“智慧的人什么都做得好”有全新的認識。
第五,以學習為畢生志業。馬爾克斯的兩本小說家喻戶曉,一本是《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本是《百年孤獨》,兩本書都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這里的孤獨是一般性孤獨,是個類概念,但具體到我們每一個人,孤獨又是那么具體,比如平常心之下的孤獨,抑或刻骨銘心的孤獨,當然還有那些無所謂孤獨的孤獨,那是真正的“孤獨”。在這里,我要說的是如何讓自己的孤獨不孤獨呢?宇宙世間,讓你不孤獨的方法有很多,結交好友、家庭團聚等等,但真正讓你在終極意義上不孤獨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永遠學習,與好書相伴一生。每一本好書背后都對應著古今中外某一個智慧的大腦,我們沒有能力穿梭時空當面請教這些智慧的腦袋,但我們有幸通過他們思想的精華和他們隔空對話。這樣持續的對話,畢生的對話,必能武裝我們的智慧大腦。智慧慢慢,孤獨何存?不只沒了孤獨,以學習為畢生志業的人終將以完滿的智慧,以及由這種智慧而由內向外滲出的滿血能量實現無數個不可能。
”
“ 2021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