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1963年,浙江諸暨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有效解決了基層各類矛盾和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楓橋經驗”集中體現了毛澤東同志關于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思想精髓,是把毛澤東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于社會實踐所產生的重要成果。隨著時代的變化,“楓橋經驗”的內涵不斷豐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寫入《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實現了從“楓橋經驗”到“楓橋理論”再到“楓橋制度”的歷史性飛躍。
“楓橋經驗”的本質
“楓橋經驗”以黨的群眾路線為核心,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創新成果。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楓橋經驗”就是以群眾路線為核心,在社會治理領域創造出的一個典型成果。一方面,“楓橋經驗”的發展歷程蘊含著群眾路線這一核心;另一方面,“楓橋經驗”強調的“矛盾就地解決”也是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楓橋經驗”的本質所在,生命力所在。
“楓橋經驗”具有鮮明的與時俱進的精神,能夠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治理需要,并煥發新的生命力。“楓橋經驗”推廣近60年來,從政治教育經驗轉化為社會管理經驗,再轉化為社會治理經驗與制度。這其中充分體現了浙江省諸暨市楓橋地區人民群眾適應變革、社會變遷的能力。在堅定不移走群眾路線的基礎上,不斷根據豐富“楓橋經驗”的內涵:第一階段強調政治教育,第二階段注重社會解紛,第三階段關注社會整體的治理。“楓橋經驗”內涵的一步一步深化,展現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但每一階段的“楓橋經驗”都牢牢立足于群眾路線和現實需要,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關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最好實踐。
“楓橋經驗”的創新發展
近年來,國家陸續發布各類文件逐步將“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相結合,出臺系列政策支持“楓橋經驗”再升級,這為“楓橋經驗”增添新的內涵和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中國社會的法治化進程,為“楓橋經驗”的制度化構建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
基于此,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需要不斷創新。首先,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要融入法治元素,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要以促進公平為目標,踐行司法為民,不斷構建開放、動態、透明的陽光司法體系。其次,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格局。組織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活動,并共同分享治理成果。“平安和諧”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目標,是共建共治共享的邏輯延伸。新時代“楓橋經驗”不限于化解矛盾,而是必須著眼于平安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最后,智治為用,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發展的強大動力。浙江在傳統“楓橋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樹立聯動融合、數據驅動的理念,提出構建“互聯網+社會治理”的新模式,在糾紛解決,執法司法等重點領域發揮了杰出作用。因此,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是以黨建為核心,以多元共治為主體、以“三治融合”為基本治理方式、以數字經濟為支撐、以人文治理為基礎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它通過因地制宜發揮當地的特色,讓人民群眾基于自身條件管理自己,及時解決社會問題,也有利于德法并舉,構建和諧社會。
這使得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方式具有多樣性。比如,鄉村振興可以新“楓橋經驗”為指導,處理鄰里關系,推動“三治”貫徹落實,最終實現平安和諧的基層治理環境。再比如,以新時代“楓橋經驗”,促進“互聯網+解紛平臺”完善。打造一體化的解紛平臺,將在線人民調解與在線訴訟相結合,構建在線的一體化糾紛解決平臺,在實踐基礎上,結合“楓橋經驗”進一步完善在線一體化糾紛解決平臺,減少不必要的操作,方便法官和當事人更好利用這一技術,使其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新時代的“楓橋經驗”是在總結、繼承、創新原來“楓橋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來的一項新成果,在新時期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從地方的治理經驗上升到國家的治理思路,“楓橋經驗”的本質始終是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實現自我治理、自我發展的經驗。它不僅僅是在實踐中的具體措施,更重要的是為其他理論實踐成果啟發社會治理提供了一個經典范式,也將推動更多的實踐經驗成果制度化。
(虞偉慶 作者單位:紹興市法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