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以下簡稱《規則》)8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規則》明確了在線訴訟的法律效力、基本原則、適用條件,內容涵蓋在線立案、調解、證據交換、庭審、宣判、送達等訴訟環節,全面總結體現了近年來人民法院在線訴訟領域探索成果,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互聯網時代司法新需求,對保障當事人合法訴訟權益,增強人民群眾訴訟便利,提升審判質量效率,推動司法審判模式劃時代變革具有重大意義。總體來看,主要有三方面亮點。
推進訴訟證據規則、數據標準機制協同發展。《規則》第十三條明確在線證據審查要求,第十六條至第十九條明確區塊鏈存證司法應用要求,并將相關技術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納入證據審查范圍。這對線上訴訟應用場景下,各種以不同種類、不同方式呈現的證據的適用和審查標準,具有重要的作用。
推進平臺單邊建設走向平臺共享機制協同發展。《規則》第二十五條規定了出庭人員應具備的在線條件,要求選擇安靜、無干擾、通訊良好、相對封閉場所;第二十六條規定,要求證人出庭需在人民法院指定的線下出庭場所。這對規范線上訴訟庭審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實踐中,浙江省麗水市中級人民法院在鄉鎮街道、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律師事務所、村委會等公共服務場所已建立共享法庭,為當事人提供便利。浙江寧波北侖區法院將司法所、縣(區)鄉(街道)矛調中心、村(居)委員會和社區服務中心等作為可選擇的證人出庭作證的指定場所,指定在場工作人員進行現場監督。
推進線上服務銜接向掌上應用規則機制協同發展。《規則》第一條規定,“人民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可以依托電子訴訟平臺(以下簡稱‘訴訟平臺’),通過互聯網或者專用網絡在線完成立案、調解、證據交換、詢問、庭審、送達等全部或者部分訴訟環節。”“訴訟平臺”是一個泛指概念。目前,我國法院適用的電子訴訟平臺尚未統一,除最高人民法院牽頭研發的“移動微法院”外,還有廣州互聯網法院的“YUE法庭”、南通中院的“支云”庭審系統等。因此,《規則》使用了“電子訴訟平臺”概念,這有利于推動在線訴訟服務逐步向掌上應用等移動端App應用發展。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公共法律服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