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大學法學院消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特別關注,強調要加大后續扶持力度。李克強總理多次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并作出重要批示。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全國最大、城鎮化安置比例最高,后續扶持工作任務艱巨繁重。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的重要指示精神,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政策支持和工作力度,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順利實現社會融入,保障安置區社會和諧穩定。
貴州大學法學院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依托法學院自身學科優勢,深入了解、學習調研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優秀治理經驗,2021年7月12日上午,由輔導員王冰、譚璐帶隊,10名碩士研究生組成“鄉村振興 強國有我”社會實踐團,抵達畢節市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此正式拉開本次實踐調研活動的序幕。
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情況簡介:
柏楊林安置點是畢節市七星關區2017、2018年度城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是目前貴州省單體規模最大的搬遷安置點,位于七星關經開區和主城區之間,緊臨廈蓉、東清高速出口,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柏楊林安置點占地1037畝,計劃投資23.37億元,總建筑面積約77萬平方米,建設安置房148棟7265套、安置搬遷群眾6372戶29001人(貧困人口5728戶25424人)。下設和美、陽光、幸福三個社區,按照城市社區建設標準進行打造。
配套建設商鋪18棟2.6萬平方米,配套建設2所小學、2所幼兒園,設立了柏楊林街道衛生院,緊鄰的區第二人民醫院正在建設中;配套建設盛豐農業科技示范園、智能溫室大棚、中藥材組培中心、育苗中心等產業設施。
剛到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成果就給隊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熱情點贊:貴州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不但讓搬遷戶“搬”進了新房子,而且“遷”出了好日子,實現“搬得放心、穩得住心、住得安心”。
基礎教育
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工程,做好教育才能使脫貧致富之路走得更加長遠,柏楊林街道顯然在教育方面下足了工夫。柏楊林街道新建2所幼兒園,并新建七星關區荔灣實驗學校、柏楊林恒大陽光小學和前所小學。搬遷家庭適齡子女已全部入學,目前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共916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共6149人。學校基礎設施完備、管理規范有序,解決了搬遷群眾子女的教育問題。
文化建設
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是建設美麗鄉村必不可缺的兩個指標。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以社區廣播、山體公園、民族娛樂活動中心、幸福社區民族書坊、誠悅書店、陽光書苑、市民講習所、工會講習所、黨群服務站、群團工作站、老年活動中心、兒童活動中心、文化實踐廣場等多彩的形式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強搬遷群眾社區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促進其盡快融入城市新生活。
公園里矯健的身姿、書坊和講習所里認真的背影、廣場上熱烈的鼓點及活動中心歡快的笑談令人羨艷。社區街道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黨領導一切”“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宣傳標語隨處可見;透過標語橫幅,反映了柏楊林街道對居民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視及真抓實干。
便民服務設施
在柏楊林街道上,便民超市、農貿市場、衛生院等應有盡有,每隔百米就修建的干凈衛生的公共廁所、開通公交路線、設立公交站點等,這一系列的便民服務配套設施為安置點居民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通過這一系列的城鄉綜合服務設施的建設,滿足了搬遷群眾的衣、食、住、行的需求,為居民群眾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這不僅讓他們從大山里搬出來,還能更快地融入了城市生活,過上好日子,變成“幸福人”。
政策先行·穩得住心
從“山頭”到“城頭”,從農民到“市民”,從貧困日子到幸福生活,柏楊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成功的背后離不開黨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
在柏楊林街道恒大路上,有一間店面吸引了調研隊員的注意,那就是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該中心提供求職登記、用工信息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職能,社區工作人員積極引導群眾到扶貧車間務工,開展就業技能培訓。貧困戶只要有就業意愿,自愿參與培訓并獲得從業資格證,即可分配到相應崗位,獲得工資報酬。
在政策扶持上,柏楊林街道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政策標準,全面落實扶貧車間獎補政策,確保認定為就業扶貧車間的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可以享受一次性獎補、免費技能培訓、小額貼息貸款、創業擔保貸款、水電租金補貼、社保補貼等優惠政策,增強他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小結
貴州大學法學院師生一行12人,通過首日的走訪、調研,從基礎教育、文化建設、便民服務、就業扶貧等方面,對幸福、陽光、和美三個社區進行了調研分析,對柏楊林易地搬遷安置點有了初步的認識,為此次社會實踐調研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