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湘潭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6月19日,“中非邦交65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亞非學會、中國非洲研究院主辦,上海師范大學非洲研究中心承辦,上海達之路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協辦,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和外交機構的專家代表100余人出席會議。湘潭大學中非經貿法律研究院洪永紅教授和張小虎副教授應邀參會并先后做主旨發言。
在開幕式上,上海師范大學校長袁雯,中國亞非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張宏明先后致詞。在主題報告階段,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長郭海燕介紹了中非關系的新發展、新態勢,對即將于塞內加爾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進行了展望。報告會由中國非洲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李新烽主持。
在分組研討階段,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中非經貿法律研究院院長洪永紅教授做了《對中非關系史的三個新認識》的發言,他對中非關系發展過程中的三個標志性事件進行了考據。第一,通過考證“黎軒是否為埃及亞歷山大城”并根據《史記·大宛列傳》的記載,印證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為古代中國打開了通往西方和非洲的大門;第二,通過考證“1949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刊載聯合國非洲事務會議主席非裔美國人保羅·羅伯遜的賀信”并基于泛非主義的觀點,將新中國與非洲人民友好交往史的開端從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提前至1949年10月;第三,通過考證毛主席是否說過“非洲兄弟把我們抬進了聯合國”,從毛主席特殊的講話風格、中國的國內政治形勢、中非交往的國際環境,以及口述回憶記錄等方面,印證了毛主席上述講話的真實性和重要價值。
隨后,張小虎副教授做了《中非法律交流與合作(2021年)》的發言,通過考察中非雙邊與多邊協議的簽署情況,綜述中非法律交流動態,提出五個觀點:一是中非經貿投資需要更多的雙邊與多邊條約助推;二是中非民商事法律協助及其效力需要進一步加強;三是中非刑事司法協助需要更多非洲國家參與;四是以仲裁為核心、調解為輔助的中非糾紛解決機制需要全面構建;五是中非法學教育交流與法律服務合作需要邁向更深層次。最后,張小虎副教授還作為本小組代表,在大會閉幕式上向全體與會嘉賓總結報告該階段研討的主要內容。
2021年6月21日,由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非洲政治與國際關系研究所、非洲安全與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非洲大湖地區歷史進程中的安全與發展”研討會暨《非洲地區發展報告(2018—2019)》發布會在金華舉行。來自聯合國秘書長大湖區問題特使辦公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油國際尼羅河公司等高校和部門的20余位學者專家出席會議。湘潭大學中非經貿法律研究院洪永紅教授、張小虎副教授、劉功奇博士應邀參會。
本次會議以“非洲大湖地區歷史進程中的安全與發展”為主題,分別就“非洲大湖地區歷史進程中的和平與安全”“非洲大湖地區安全與發展新趨勢”“中國在大湖地區的核心利益與深化中非合作的路徑”等議題進行深入研討,為推動中國與非洲大湖地區的深度合作獻言獻策。
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大湖區問題特使辦公室高級政務官特麗莎•珀克爾(Theresa Pirkl)與官員道豪提•庫利巴利(Dohotie Coulibaly)圍繞“大湖地區政治與安全動態及聯合國支持該地區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舉措”,通過視頻對話聯合發言,其認為新冠疫情則有可能逆轉現有和平與安全發展成果,加劇動蕩和不穩定因素,因此需要持續的國際支持和團結,重建更具包容性、可持續和韌性的經濟,推動大湖地區的和平與可持續發展。
湘潭大學中非經貿法律研究院院長洪永紅教授回憶了在烏干達擔任四年孔子學院院長的獨特經歷,用生動樸實的語言與妙趣橫生的故事分析了穆塞韋尼執政下的烏干達對大湖地區的影響,提出烏干達是大湖地區商品的集散中心,其發展存在多方優勢,但也存在實地項目拖延等弊端。隨后,張小虎副教授介紹了烏干達的環境法律風險與投資安全保障,認為烏干達的環境保護法律新穎、內容完備、規范嚴格,增加了環境污染的行為種類,加重了企業的環保責任,使得因環保違規和環評不利的致損成為中企在烏投資的一大難題。據此,在烏中企應提高環評意識,完善環評信息共享平臺;重視文書事前防范,運用投資協議分擔風險;配備環評專門部門,推動自主先行環評;塑造環境友好型企業形象,提高公眾接受度。最后,劉功奇博士在自由研討階段,就中非醫療產業合作、中醫赴非應用推廣、培育非洲本土醫藥產業等內容闡述了頗有見地的學術觀點,引發了與會專家的關注與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