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寧夏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6月15日下午,法學院行政管理與社會學系在文薈樓803行社系辦公室開展了以“行政管理與社會學專業的思政元素挖掘”為主題的基層教學活動。郎偉副校長、教務處副處長馮淑萍出席了此次活動,并與相關教師就如何做好專業文科的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探討與交流。
本次活動共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王雪梅老師系統分享了她的《社會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建設經驗。王雪梅老師從課程設計、技術方法、課程價值觀樹立、理論與實踐結合等多個層面進行了剖析和總結,她認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是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讀文件,專業精神、倫理精神、核心價值觀、社會道德、大一新生角色轉變、社會新問題新現象的解讀等都是她課堂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她鼓勵學生將課程中布置的寫熱點作業轉變為大創項目,她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強化學生專業精神,鼓勵學生樹立求真、求實、求理的人生觀。
在第二個環節中,獲得校級和院級課程思政項目的相關教師積極分享經驗。社會學專業教師景燕春介紹了《小組工作》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經驗。作為一門方法類課程,景燕春老師通過路徑的創新進行課程思政建設,通過人文關懷和充分的課堂實踐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同時,景老師也提出了建設過程中課時超時、督導老師課酬等相關困難。社會學專業曲正老師從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出發,提出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要從做好教師的本分出發,解決“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大學生”的根本問題。公共管理專業的雷安琪老師、楊文林老師則對課程本身做了更多的思考,提出課程思政應當融入國際視野、專業自信,并在課程方法、方案設計等方面提出許多建設性的、創新性的意見,認為對于本專業而言,專業教師需要緊追時事,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專業課程的前沿性,提升課程的認同感。
最后,行社系所有教師都熱烈的參與討論,對一些年輕教師的課程建設困惑、團隊建設難點、課程內容延展等都充分討論。
朗偉副校長做了精彩的總結講話。他指出,課程思政的內涵是教師在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講述中,潤物無聲地滲透人文精神、價值情懷、人格魅力、思想境界、專業能力和智慧水平。課程思政的目標是通過有效的專業講授、價值滲透,為國家培養品德高尚、見識超群、專業能力強大的有情懷、接地氣的有用之才和優秀公民。
郎偉指出,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是第一主體。為更好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廣大教師須從以下四方面提升能力:一是專業要強大;二是人格要俊美;三是要有情懷,有解釋歷史和眼前現實的能力,有提供智慧的能力;四是要有寬闊的視野,讀懂學生、引領學生。
郎偉副校長充分肯定了學院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積極探索的精神,鼓勵教師們繼續努力,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