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重慶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5月30日星期日晚七點半,該院專題講座系列之“私法三人談”第一期于在法學院210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會談以“《民法典》實施后民法基本理論的更新”為主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憲忠教授擔任主講人,重慶大學法學院張舫教授主持、謝瀟副教授與談。重慶大學法學院宋宗宇教授、朱濤教授、王莉副教授、李延思老師、詹詩淵博士及眾多在校學生參加本次講座。
孫憲忠教授提出,在《民法典》實施的時代背景下,立法機關、各學界存在過多關注《民法典》各分編具體制度,但卻忽略總則編作用和功能的現象,因此,應當從體系化的視角出發,對《民法典》予以整體把握,惟其如此方可深刻領會《民法典》中已經更新的基本理論及其時代精神。
孫憲忠教授從六個方面講授了民法典實施后民法基本理論的更新。孫憲忠教授認為,在法學階梯模式與潘德克頓體系之間,我國《民法典》其實是以潘德克頓體系為藍本而展開的民法典的編纂工作,而以此為根據,我國《民法典》實現了諸多理論上的更新與創新,譬如基于科學主義立法觀的民法總則編的創立,堅持物權與債權二元區分的民事權利體系,在物權變動領域基本完成并且堅守了區分原則,并且在編制體例上引入獨立成編的人格權編,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最后,在公共財產方面,孫憲忠教授主張透過公法人制度的建構而完成對公共財產制度的科學立法。孫憲忠教授對民法基本理論的更新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精彩講解與說明,贏得現場各位老師和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孫憲忠教授主題講座結束后,張舫教授對本次講座給予高度贊揚,并對本次講座予以總結回顧。張舫教授指出,學生不應當只局限于學習碎片化知識,還應當探究其背后的邏輯和理性思維,對民法典的學習也同樣應當遵循該種學習路徑。隨后,謝瀟副教授就孫憲忠教授所提到的諸多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謝瀟老師認為,對于民事立法與民法學研究而言,應當堅持科學主義的法學立場,潘德克頓法學及其體系仍未過時,其富有眾多值得當代民法學習與借鑒之處,而物權行為理論亦具有為我國民法所繼受的必要性。
在答疑環節,孫憲忠教授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個人信息的分類與區分以及民事主體自主性與離婚冷靜期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在場師生受益良多。在師生持久的掌聲中,本次講座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