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天大法學院師生共話“躺平”問題
發布日期:2021-06-12  來源:天津大學法學院

據天津大學法學院消息,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021年6月9日,天津大學法學院組織部分學生就近期網絡上熱議的“躺平”問題進行研討。校黨委學工部部長趙欣、校黨委宣傳部廣電制播中心主任李研,法學院院長孫佑海、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張昊、法學院本科生輔導員付常輝出席會議。學生代表田敏、蘇童、孫淑芬、張凈雪、石鈐文、秦境宏、劉芳成、劉冰楊、郭貴雨等參加會議。會議由孫佑海院長主持。

孫佑海院長指出:近期,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網絡平臺,以《躺平即是正義》的文章為先導,“躺平學”成為引發年輕人共鳴的熱門話題。在《躺平即是正義》一文中,作者在文中宣傳“躺平即正義”的理念,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在兩年沒有穩定工作的情況下,通過極低的生活消費跟有一搭沒一搭的打零工,維持一種“自由”的狀態。不少網友讀罷如獲至寶,引得“躺平學”風行一時。“躺平學”的核心理念是“接受平庸、放棄奮斗”,這一說法看似與世無爭,但折射了一些年輕人的“奮斗無用”的心理疲態,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對我國社會和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非常有害。社會上的思想動態必然流向學校,進而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就業等產生消極影響。我們應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從實際出發,認真分析“躺平學”產生的原因和后果,一方面,要堅決拒絕“躺平學”,進一步加強“艱苦奮斗”思想的培養;另一方面,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重視青年心理狀態,切實改善青年發展環境,努力將大學生們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勇于進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蘇童以“拒絕躺平,擁抱奮斗”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拒絕“躺平”,作為年輕人,我們要縱向與自身作比較。不少人不愿意奮斗,是因為找錯了“參照系”,用個人幾年的奮斗成果去和他人幾十年的奮斗成果攀比,故而內心充滿了挫敗感。把橫向比較轉變為縱向比較,就是每天和自己比,個人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即可,才能夠有效緩解盲目攀比帶來的焦慮。要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準備。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勇于拼搏,接續奮斗,問題才能一個一個解決,成功才能一步一步接近。

孫淑芬以“躺平與實現人生價值”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躺平是指“四無”青年:無理想、無欲望、無斗志、無作為。躺平產生的本質原因在于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躺平導致人生價值無法實現,而非人生價值無法實現導致選擇躺平。對此,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避免躺平。應綜合考量個人、家庭、國家和社會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而不僅考慮個人利益或眼前利益。其次,根據自身情況和社會大環境設定合理的目標,并使其切實可操作。最后,持續努力,耐心等待,合理宣泄,理性放棄。要向著目標持續不斷地努力,耐心等待質變的發生,遇到挫折可以合理宣泄情緒。當持續付出無法獲得回報,反思目標方向問題,換個方向和目標繼續努力。

張凈雪以“‘躺平’有度,青年黨員應保持行動自覺”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回顧歷史,新文化運動中涌現了多位年輕的革命者,如青年學子趙世炎、鄧中夏,陳獨秀之子陳延年、陳喬年以及毛澤東,當時的他們與現在的我們年紀相仿,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他們每一個都滿懷熱情,用青春去探索、去斗爭,為舊中國謀出路。在他們中間,沒有人選擇“躺平”。如今的我們享受著無數先驅用生命換來的奮斗成果,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我們不應該選擇放棄理想、安然“躺平”,而是要立遠大目標、擔時代責任,累了、倦了的時候可以做短暫的修整,但不能把“躺平”作為長期的信念選擇,因為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祖國需要青年的力量。

石鈐文以“當代年輕人從未選擇躺平”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躺平”突然在網上被追捧,與其說它是打工人口中的人生哲學,不如說是年輕人面臨奮斗困境時釋放情緒的一個工具,是年輕人自嘲和彼此安慰、鼓勵的話語紐帶。應當關注年輕人的網上話語方式以及他們之間最新流行詞的更替變化,從中了解他們的集體情緒脈沖;同時也應該充滿信心,年輕人不可能是消沉乃至頹廢的。

秦境宏以“躺平并非真的躺平”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躺平是時下非常流行的一個熱詞,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什么也不做,只是躺著。躺平實際上折射出了當代年輕人壓力大、焦慮的社會現狀,躺平的背后是低回報率帶來的焦躁和不安。其實大家說躺平并非真的躺平,這種自我調侃式的表達是情緒疏解和暫時休息的需要,社會不應也沒必要將其過度解讀。躺平讓人聯想到目前的“雞娃”現象,但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是健全的心智、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格,這些才能讓當代青年更好地面對生活的風浪,而不是高分。

劉芳成以“躺平——非貶義的社會學名詞”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根據當下的網絡風氣,躺平是對內卷的對抗和反抗,很多人賦予了這個詞語負面含義。但個人并不贊同將躺平視為一個貶義詞。其實只有經過了個人奮斗功成名就后,才有資格說要躺平。因此,真正的躺平是建立于個人成就之上的,是在經歷殘酷現實之后的自我釋放,代表著對人生的選擇權。人生是需要完成一些事情的,有一天如果發現什么都沒有完成而且已經來不及的時候,一定會感到惋惜。透過躺平這個話題來探討當代青年人的價值觀,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清醒的意志來分辨盲目隨波的“躺平”和有價值有意義的躺平。

劉冰楊以“躺平是摒棄過度的比較思維”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躺平是當代年輕人反對過度內卷的一種方式。躺平代表一種慢節奏、低欲望的生活狀態,并且也成為了不再參與“內卷”的另一條出路。內卷,本意是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的現象。“躺平”是指讓年輕人從自身的條件和現狀出發,合理可實現的追求個人目標。躺平是摒棄一種過度比較的思維,躺平不是不努力,而是不用打雞血的方式去努力。

郭貴雨以“年輕人應該如何正確躺平”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首先,適當躺平,有益身心。躺平實際上反映了社會現象。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生存和生活壓力都很大,大家經常處于身心俱疲的狀態,在身體被掏空的情況下,適當躺平一下未嘗不可,有利于身心健康。躺平期間可以靜心思考,更好地調整恢復到好的狀態,使得學習生活和生活更加煥發活力。其次,一味躺平,貽害無窮。過度地躺平是極其有害和不負責任的行為。不管是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社會都貽害無窮。如果連最應該有蓬勃朝氣的年輕人都選擇頹廢不前,那社會發展的大旗誰來扛?未來的脊梁誰來當?希望大家適當躺平,努力奮斗。

王甜甜以“躺平只是中場休息,拼搏永無止境”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躺平”一詞,指代了人們對生活的消極態度。這不禁引起青年人對生命意義的反思,我們的存在,是為了什么?俄國作家果戈理說:“為了國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變為有用的一生,縱然只能效綿薄之力,我也會熱血沸騰。”作為青年人,當懷有家國情懷,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天津大學法學學子應牢記“崇法厚德,致公天下”的院訓,將來無論從事什么崗位,都要有擔當,心懷天下。誠然,一直奮斗的狀態總會有疲憊的時刻,但偶爾的“躺平”只是中場休息,是為了以更好的姿態站起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拼搏永無止境。

楊帆以“在躺平中思考,對葛優躺說不”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躺平在某種程度上是遭受挫折時尋求自我解脫和自我治愈的一個暫時的過程。而葛優躺就是一個負面的頹廢形象,表達一種悲觀的“喪文化”。一些人雖然呼吁躺平放棄,對一切毫不在意,但實則運籌帷幄,暗自奮斗,厚積薄發。當代年輕人特別是90后擁有更可貴的信仰,并非被人說是垮掉的一代。總結而言,“葛優躺”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是一種頹廢狀態。而在“躺平”中,可以思考,可以暗自努力,即讓身體躺平,但是心不能躺平。因為美好生活的實現,還要依靠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去努力完成。

秦勤以“在內卷時代,做一名不躺平的博士生”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所謂博士生選擇“躺平”是指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自我焦慮,自我懷疑,在躊躇滿志中失去了方向、斗志,所以索性選擇得過且過,最終能達到畢業要求的基本門檻便已滿足。躺平是每個人的權利,科研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偶爾佛系幾天是可取的,切忌天天躺,時時躺,否則就不是“躺平”,而是“墮落”。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詩詞:“因為我是青年,我的歌弦作為青年的發言。也許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走調,奮發,畢竟是歌聲的主旋!我是沖刺與速度,我是今天和明天,面對一個崛起的偉大民族,我要高傲地宣稱:我是中國青年!”這段話一直激勵個人走到今天,愿大家不悔科研初心,走好學術之路!

王操以“年輕人真的躺平了么?”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躺平”僅是年輕人的自我疏導、自我調侃與自我戲謔罷了。年輕人選擇“躺平”所觸動的或許是話語權控制者的神經,其天然地站在制高點對年輕人進行批判。“躺平”在任何時代都普遍存在,極端個例無法代表主流大眾。我們無法對“躺平”進行一個相對客觀的判斷,導致“躺平”一詞的濫用與污名化。互聯網媒介所“宣揚”的“躺平”人生哲學,終究是年輕人的自娛自樂,年輕人也樂在其中,社會輿論對此不必過度反應。另外,那些口口聲聲說著“躺平”的年輕人,心里都憋著一股勁,一股大干一場的勁。

周會杰以“工作中躺平現象引發的思考”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結合工作,工作中躺平現象的分類。一是主動躺平,追求安穩。具體分為兩種,一種為家庭經濟條件優越,衣食無憂,每日追求朝九晚五生活,不思進取;一種是家庭條件一般,高房價高婚育成本,引發努力奮進也解決不了現實困境的思想,以致追求安逸。二是被動躺平,避事躲責。干事創業越多、出錯追責越多,也就是不干不錯、多干多錯的錯誤思想作祟,導致遇事則躲,消極怠工。基于此,一要從思想上牢固樹立“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奮進思想,充分認識奮斗永無止境的現實意義。二是加大企事業單位容錯免責制度的執行力度,切實給想干事敢干事的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三是加大考核激勵力度,充分發揮正面典型的教育示范作用,切實形成賞當其功、功當其賞的良好氛圍。四是加大追責問責力度,嚴厲處理工作不擔當不作為行為,切實達到錯當其罰、罰當其錯的懲處效果。

劉東岳以“躺平可以,但是不能一直躺平”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內卷化嚴重等問題,會影響青年產生不愿消費、不愿工作、不愿交流的躺平心態。作為一名“90后”,雖然因在校學習尚未面臨工作與婚姻生活的壓力,不會有真正躺平的體會,但是在過往經歷中個人也有躺平的感受。在面臨學業、愛情、生活上的壓力時,也有個人承擔不了,不愿面對的時候。但由于孫佑海老師和身邊同學朋友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從躺平中站了起,并在站起來之后走的更穩。最后,希望青年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對待個人能力,正確處理個人欲望,這樣才能避免躺平,一步步穩健的走下去。

周松以“站起來,拒絕躺平”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躺平和英國的尼特族,美國的歸巢族等有諸多相似之處,是一種處世哲學。躺平本質上是“不思進取、自甘墮落”消極心理的外化表現形式,其內生動因是對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回顧百年黨史,不怕苦、能吃苦、能戰勝苦,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作為新時代的法科學生,更應該肩負歷史使命,站起來,拒絕躺平,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為共和國法治建設添磚加瓦,做勇挑重任的時代新人。

田敏以“‘躺平’原因與出路?”為題進行發言,她認為:最近盛行網絡的“躺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買房難。房價居高不下,青年一代買房壓力過大。工作難。“內卷”嚴重,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猝死現象頻發,無法平衡工作與生活。養娃難。教育壓力增大,年輕父母被迫“雞娃”,教育成本逐漸增加,網絡的不良引導。而“躺平”的出路在于:加強社會風氣的引導,營造正能量的社會氛圍。保障《勞動法》的落實,有效確保打工人合理的勞動時間。控制房價,減輕青年一代的買房壓力。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林禹秋以“躺平現象的成因與對策思考”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躺平”是指迫于現實壓力,放棄奮斗,放棄追求目標,逃避責任的一種人生選擇。在韓國,不少青年人放棄結婚、生子、戀愛、社交、買房,被戲稱為“五拋社會”。解決這個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從個人層面分析,選擇“躺平”的人生態度會使得抗壓性逐步降低,阻礙自我價值的實現;從社會層面分析,不少人選擇“躺平”是由于社會階層相對固化,加之奮斗失敗的無力感,如果不斷選擇“躺平”,社會階層固化將更加難以扭轉;從國家層面分析,“躺平”現象與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具有相似性,民眾“躺平”,人才凋零,人口出生率下降,經濟衰退,這些都是國家不能承受之重。造成“躺平”現象的原因很多,從外部因素分析,日韓等國喪文化、宅文化的滲透與腐蝕,對于人生觀、價值觀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了嚴重影響。青年人應當自覺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不逃避競爭,也不沉溺于惡性競爭,要有包容意識,理解不同時代的不同價值,求同存異。當反復碰壁時,不要急于“躺平”而是要找到正確的道路,揚長避短。最后,國家要加強引導,改良社會資源分配方式,讓社會資源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天津大學畢業生、福建省委政法委干部廖志明以“自律過好一生,放縱虛度一段”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自律的人能過好一生,放縱的人只能虛度幾段。躺平可以是最后的一種目標狀態,但絕不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狀態。在目標上,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得無,求躺平可能最后會一無所有。在時間上,在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歲月里,以躺平的方式度過,不僅浪費了才干增長的機會,更是對個人的不負責,原本通過緩慢的積累、試錯和沉淀,未來有無限可能性,以躺待之,意味著絕大部分可能性的消失。

付常輝結合自身工作,交流了學習感悟。他表示:從我國疫情防控斗爭、航天科研團隊建設等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當面對國家、民族的需要,我們年輕人是完全能夠站得出來、沖得上去的,沒有選擇“躺平”。其次,我們要區分暫時休息式的“躺平”和持徹底消極態度的“躺平”。對于后者,我們要合理引導他們積極奮斗。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多方面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離不開青年的創造性貢獻,而我們青年的價值也需要通過奮斗來實現。在引導“躺平”族奮斗方面,我們一要積極宣傳正面典型,引導大家認識奮斗的意義;二要切實幫助大家解決困難,了解同學們的需要,解決大家的后顧之憂。

張昊副書記、副院長指出:首先,“躺平”不是當代社會青年的主流,也不是歷代中國社會青年的主流。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勤勞是詮釋青年不“躺平”的最好注腳。回顧百年黨史,在革命年代,以張太雷同志等為代表的中國青年,為拯救民族危亡奔走呼號,把短暫的一生獻給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朽功績。正是他們的不“躺平”,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在建設時期,面對國內艱苦的生活條件,以史紹熙、余國琮、劉豹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中國青年,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正是他們的不“躺平”,為中國人民富起來奠定了基石。改革開放年代,無數中國青年的奮斗,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正是他們的不“躺平”,讓中國人民在強起來的道路上昂首闊步。隨后,他結合個人工作體會,提出躺平的狀態遠遠沒有奮斗的狀態感覺好。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輩子,但要苦一陣子,要讓奮斗成為青春最靚麗的底色。最后,他強調不要被網絡上的躺平現象所迷惑,作為法學青年學生,不僅僅要關注衣食住行問題,更要多關注人文、關注社會、關注公平正義,為中國法治進程貢獻個人的力量。針對當前青年人擇業“扎堆”的現象,他希望青年學生要結合個人興趣和國家需求做好人生規劃,真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李研結合自身工作經歷指出:年輕人要認清自己的特點與長處,選擇一個自己擅長的職業領域,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自己未來的方向,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奮斗,從來都是青年人的行動哲學,唯獨奮斗才能讓自己自強不息。年輕人理應熱血奮斗,這并不意味著年輕人不能躺平,只是不能讓自己的精神躺平而已。青年最大的資本就是年輕,這決定了時間在年輕人這一邊。所以年輕人在戰略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樂觀主義精神,無論你是想奮斗還是想躺平,都應該擺正心態、順勢而為、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與健康。

黨委學工部趙欣部長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征程,奪取革命勝利,解放全中國,靠的是青年的力量;進行改革開放,推動經濟快速發展,靠的是青年闖勁;如今我們要應對和化解各類風險和挑戰,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依然要靠青年。“躺平”現象的出現,反映出當代青年中,有少數人已經迷失了前進方向,失去了闖蕩的斗志。固然,造成“躺平”的理由可能有無數種,這種選擇也是個人自由,誰都無權干涉。但是,如果這種思潮成為了社會主流,誰都不想奮斗,不想創造,不談擔當與責任,在國家需要時沒有人站出來,在民族危難關頭無人挺身而出,那這樣的國家還能強大嗎?不可否認,隨著科技社會的到來,社會競爭日益加劇,我們生活的壓力與日俱增,年輕人就業、創業都會遭遇許多困難。但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一時受挫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改變的勇氣。時代只會眷顧奮進者、拼搏者,不會可憐猶豫者、徘徊者,大家應當充滿改變社會的勇氣,敢于向一切困難發起沖鋒,永遠不當混天過日的“躺平”者。最后,他希望天大學子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囑托,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責任編輯:趙子琦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