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6月5日晚,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學科主辦的第16期希賢環境法論壇“環境法學方法論漫談”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治樓六樓會議室開講。本次講座由寧波大學法學院院長鈄曉東教授、蔡先鳳教授主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余耀軍副教授主持,高利紅教授和郭紅欣博士與談,尤明青教授、張寶副教授、郭紅欣博士、吳凱博士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及兄弟高校的博碩士研究生30余人參加了此次講座。
余耀軍副教授對鈄曉東教授和蔡先鳳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感謝,分別對兩位教授的工作和研究經歷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他認為本次講座圍繞環境法學方法論這一主題進行探討對研究生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講座開始,鈄曉東教授以邁向民法典時代與環境法適度回應這一專題展開演講。鈄教授認為,在科際融合背景下,環境法學是當今開放法學的重要議題之一,環境法適度法典化可提升環境法律體系的整合完善。適度法典化是借助法典化來重組環境法的法律體系,實現環境法的簡約性、便捷實用性、嚴密邏輯性和適度穩定性,以消減環境法本身問題的復雜性,是彌補環境立法技術的薄弱性的重要手段。但環境法適度法典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以相當數量的單行法、相對成熟的范疇體系、相對豐富的范疇體系、相對豐富的法治實踐和足夠成熟的法律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為基礎和條件。
蔡先鳳教授則從研究生如何做好學術研究這一主題展開演講。蔡教授指出,學好環境法要區分法學問題和法律問題,學會準確分析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一是要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二是了解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差別。同時,蔡教授認為做好學術研究要注重以下三點:知識體系構建、問題意識培養、文字功底提升。培養知識體系能力重在理論基礎的積累,如大量閱讀中英文經典文獻;培養問題意識需提高學術敏感性和思維批判性,如通過撰寫案例分析、學術報告等加以鍛煉;文字表達能力則需要在平時的寫作中提高,從模仿到“高仿”到自我表達,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郭紅欣博士和高利紅教授分別進行了與談。郭紅欣博士認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不應以學位論文寫作為單一目的,而要深刻投入到環境法的學習中,在學科視野下研究環境法的基礎理論、習得環境法研究的方法論以及對環境問題和制度構建進行全面認知。高利紅教授認為,做好環境法研究不僅需要以環境科學、倫理學等交叉學科的專業知識為基礎,還要以深厚的傳統部門法學功底為依托,從深度、廣度和難度三大視角審視環境問題,以此來提高研究環境法的敏銳度和精準度。
最后,余耀軍副教授再次對兩位教授的到來表示衷心感謝,并宣布此次講座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