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東政法大學消息,2021年5月28日和29日,華東政法大學與挪威奧斯陸大學合作設立的“中國-北歐法研究中心”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中心中方主任陳晶瑩,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馬樂,中心法律史學團隊負責人于明教授、社會學團隊負責人李俊教授、商法學與環境法學團隊秘書長張璐教授、刑事法學團隊和國際法學團隊代表,各研究團隊秘書處成員以及向會議提交論文的老師等參會。奧斯陸大學法學院院長Ragnhild Hennum教授,前任院長、中心外方主任Dag Michalsen教授,外方聯絡人Maria Lundberg副教授及提交論文的挪方代表出席會議。
5月28日,陳晶瑩與Ragnhild Hennum分別致開幕辭。陳晶瑩回顧了中心的設立宗旨,并指出我國與北歐國家交往日益頻繁,加強雙方在法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期望雙方通過合作產生更豐碩的成果。Ragnhild Hennum感謝華東政法大學對于會議的精心籌備,并表示華東政法大學是中國法學重鎮,奧斯陸大學法學院愿意持續加強雙方學術交流,探索更多學術合作的途徑與方式。
華東政法大學與挪方各有8位老師發言,共提交論文16篇,會議分為刑法、環境法、法律史以及國際法等四個主題。28日的會議由Maria Lundberg副教授主持,在刑法專題討論中,Ragnhild Hennum教授、李俊教授、馬賀副教授以及張筱葉博士分別就親密關系犯罪、刑罰社會效果、緩刑適用以及監獄敘事矯治等主題發表演講,與會專家圍繞家庭暴力的理論分析框架、親密關系犯罪社會文化背景、基層審判數據來源、中國緩刑研究發展歷史、敘事矯正中西比較等問題進一步展開了討論。
環境法專題討論中,褚涓博士、Maria Lundberg副教授、Ole-Kristian Fauchald教授與周勇博士分別就中美環境公益訴訟、巴黎協定、國家法庭與仲裁、雅魯藏布江的水力資源開發等主題發表演講。與會專家就跨境河流的環境訴訟、巴黎協定與國內法的關系、實證研究的數據來源以及河流開發的跨境協調機制等問題深入探討。
5月29日的會議由于明教授主持。在法律史專題討論中,李凌云副教授、Dag Michalsen教授、李明倩副教授與史志強博士分別就中國罷工權、北歐國家法律現實主義、條約翻譯問題以及清代刑事司法等主題發表演講,與會專家就國外罷工權、美國與北歐法律多元主義異同、法律概念跨語際實踐以及清代司法責任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國際法專題討論中,Alla Pozdnakova教授、Mads Andenæs教授與張虎副教授分別就北極地區開發沖突、挪威的國有投資與中國的《海上交通安全法》等主題發表演講,與會專家就海上通行自由、挪威國企的特殊性、涉外案件的法律適用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雙方在會議專設的“圓桌論壇”上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進行了熱烈討論。周勇博士建議加強對于北歐法律現實主義思潮的研究,史志強博士認為雙方可以共享部分在線課程,馬樂副教授指出,圍繞具體議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有助于雙方的深入交流。
Dag Michalsen教授與李俊教授分別致閉幕辭。Dag Michalsen教授祝賀會議圓滿結束,并建議在本次會議的基礎上可以就某些主題召開專題研討會,進一步開展比較法研究。李俊教授感謝雙方領導的對會議的大力支持、會務組織人員的辛勤付出,回顧了雙方學術交往的歷史,希望雙方進一步加強學術合作、產出更多有意義的學術成果。
奧斯陸大學是北歐最具聲望的大學之一,在2021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挪威首位,世界第113位。“中國-北歐法研究中心”于今年年初正式成立,是華東政法大學與奧斯陸大學共同設立、以中國法與北歐法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術機構。中心下設法律史學、國際法學(含國際航運法學)、社會學、刑事法學(含刑事訴訟法學)、商法學與環境法學五個科研團隊,以“副主任+秘書處”模式開展工作。中心的設立及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是華東政法大學“高水平地方大學一流國際化項目”的重要成果,有力推動了華東政法大學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一流法學學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