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6月1日,法學院黨委、法學院行政法研究所、行政法研究所黨支部主辦的“學思享”大講堂第三講在學院路校區綜合科研樓學術講堂開講,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江必新教授專題講授了“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司法改革”。法學院院長焦洪昌、行政法研究所所長羅智敏與談,法學院黨委書記劉大煒主持講座,行政法研究所教師及全校六百多名師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了此次講座。
馬懷德校長出席講座并致辭。他對江必新教授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法大師生舉辦講座表示衷心感謝和熱烈歡迎。馬懷德表示,江必新教授學術造詣高,審判經驗豐富,在推進科學立法、法治政府建設和司法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致力于法治人才的培養,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精神實質、核心要義有深入研究和精深論述。馬懷德校長指出,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十一個堅持”每一條都涉及到司法內容。《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一書中收錄了300多段關于法治的論述,涉及到司法體制改革、司法配套改革、司法責任制、員額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等內容,是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相信江必新教授的講座對法大師生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江必新教授從四個方面系統而深刻地闡釋了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司法改革的主要內容:一是準確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司法的性質和定位。司法權是判斷權、裁決權,司法權是中央事權,司法機關是黨和人民的“刀把子”,司法機關是國家的“免疫”系統,司法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二是進一步明確習近平法治思想對司法的新要求。司法必須堅持并自覺維護黨的領導,司法必須保持人民本色、站穩人民立場,司法必須以維護公平正義為基本的職責使命,司法必須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的原則,司法必須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司法必須保持清正廉潔的本色,司法人員必須秉持司法良知、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司法應當自覺地服務黨和國家大局,司法機關應當不斷改進司法作風,司法必須公開透明并依法接受監督,司法機關必須始終抓好隊伍建設。三是深刻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中關于司法改革的方向與原則。司法改革的方向是堅持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提高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司法的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改革的基本原則是:既要堅持制度自信,又要看清存在的問題;既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又要尊重司法規律;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又要解決司法機關的保障問題;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又要推動制度創新;既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又要善于繼承、借鑒人類司法文明成果;既要有問題意識,又要有系統思維;既要堅持頂層設計,又要鼓勵基層創新;既要全面進行推進,又要抓住關鍵環節;既要整體設計,又要循序推進。四是精準把握司法改革的任務和舉措。要著力推進司法職權的優化配置;把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健全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司法權運行機制;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健全司法權管理監督制約體系等等。
焦洪昌院長總結發言時認為,江必新教授作為習總書記法治思想的詮釋者,歸納已有的觀點和思想,實現了學習創新;就如何落實總書記思想進行了深刻思考和創新,論述思路邏輯性強且重點突出。作為判斷權的司法權是公法研究的重要命題,判斷權主要解決司法行政化問題;司法權是中央事權,地方法院是統一的國家權力在地方的體現;優化審判職權設立跨行政區法院、大量設專門法院需要于憲于法有據;司法責任制下,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法院獨立還是法官獨立需要進一步得到明確。
羅智敏教授認為,江必新教授四個方面的概括總結條理清晰地展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如何引領司法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她提出了需要進一步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即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中如何區分不同國家機關的職權分工,從而確立檢察機關的權力邊界;實踐中是否有必要設立行政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否可能過分強調矛盾化解,造成法治本身的折扣。
互動環節,行政法研究所成協中教授提問。江必新老師對問題進行了一一回應。劉大煒教授表示,這次講座使我們對習近平法治思想與司法改革有了更多認識和思考,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帶來的思想盛宴。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學思享”大講堂第三講在現場師生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