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5月28日晚,民大法霽沙龍第三期在該院219會議室成功舉辦。
本期沙龍由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講師王曉曉主持,顧德瑞老師出任主匯報人,段曉紅教授、葉金育教授、楊帆副教授和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講師馮鐵拴擔當與談人,廖華副教授、張軍榮副教授、陳蒙老師、袁野老師、 劉新平老師以及數(shù)十位研究生、本科生參加了活動。
本場沙龍分為主講人匯報、與談人與談和交流互動三個環(huán)節(jié)。
匯報環(huán)節(jié),顧德瑞老師首先以煙絲和煙卷為例來闡釋消費稅抵扣的概念,進而談及選擇以消費稅抵扣為研究對象的緣起是2019年12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法(征求意見稿)》第11條和第12條的相關規(guī)定。他提出征求意見稿相關條款的規(guī)定與現(xiàn)行政策的規(guī)定有所背離,其背后的法理和邏輯究竟為何?再回歸消費稅抵扣政策研究的現(xiàn)狀,顧德瑞老師指出目前針對消費稅抵扣政策的高質(zhì)量研究文獻闕如,且現(xiàn)實的執(zhí)法過程也與現(xiàn)行政策不相符,而這種現(xiàn)象又是否會影響納稅人抵扣的權利。圍繞以上提出的問題,最后,他以消費稅抵扣的法理和制度為出發(fā)點,從我國消費稅抵扣政策的演進和現(xiàn)狀、當前我國消費稅抵扣政策存在的問題、消費稅抵扣的法理闡釋和應然圖景、消費稅抵扣政策的改進路徑這四個部分進行分析與研究。
與談環(huán)節(jié),段曉紅教授首先肯定了論文選題的價值,稱贊本篇文章對于制度的演變過程、現(xiàn)行制度的梳理以及觀察到的問題都比較全面;緊接著,她指出論文在標題、整體的謀篇布局、觀點、思路以及稅法領域的話語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需要將文章的呈現(xiàn)方式稍加改進,可以引進外國相關文獻來開闊思路。然后,通過對文章各部分內(nèi)容的層層解讀,她認為文章所寫的發(fā)展脈絡缺乏總結和提煉,建議圍繞抵扣制度的要素分析現(xiàn)行政策,在法理闡釋部分需要增加法理的論證,嘗試從價值、理念等方面加強闡述。原則應用模塊可以使用高度關聯(lián)原則來進行表述抵扣的范圍。最后,要有正確的讀者預設,讓核心讀者至少能夠看目錄就知道全文的邏輯以及主要觀點,讓讀者讀起來更加明確。
葉金育教授首先建議主匯報人構思論文,布局寫作時宜更有膽量,更有勇氣,敢于“自我革命”,要敢于否定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適圈。然后針對論文提出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論文對于消費稅抵扣和增值稅抵扣之間的邏輯關系未能進行明確界分,吸納的權威文獻不足,對文獻的使用方式存在問題;二是“猜想性”寫作色彩濃厚,論文應有的確定性和預見性不夠,有必要增強用語和核心觀點的確定性、指向性 ;三是論文的諸多說理不夠充分。另外,葉金育教授建議主匯報人不要停留在問題的現(xiàn)象層面,宜提煉出消費稅抵扣的真正的學術問題,在此基礎上構建消費稅抵扣核心法理或要件,從而推演出可能的進階方向。
楊帆副教授也從整體感受和文章內(nèi)容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文章能否出彩,對于法理闡釋是最關鍵的,所以不局限于消費稅本身,而是把法理闡釋上升到更高層次的探討,從而跳脫出消費稅的一般原理,在不同層面探討問題,引進社會治理等問題來擴展文章的空間。針對文章內(nèi)容,他則建議要增強問題的引入意識,補足問題的橫向比較,在理念重塑部分加強論述和標題的契合度,充分融合原則和理念,并指出要在文章結尾增加結語的問題。
馮鐵拴老師是按要點從細節(jié)之處來指出不足之處以及自己獨有的看法。從整體架構到各部分內(nèi)容再到論文的題目,從抵扣還是抵扣權的探討話題效果到消費稅抵扣和增值稅抵扣的認知問題,再到消費稅領域的生存權的問題。以小見大,既提出問題所在,又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他還結合自己的所學,進一步闡釋了消費稅抵扣在實際中的發(fā)展情況,并依據(jù)論文所提出的觀點進一步分析和論證,他認為整篇文章要壓縮梳理結構,從細節(jié)入手,擴寬研究的視野。
交流環(huán)節(jié),廖華副教授認為主題匯報論文的技術性強于理論性,應該弱化技術性,來提升理論性;在文章理論層面、文字表述和邏輯推演方面要更深一步。袁野老師建議主匯報人注重一級標題和二級標題的打磨,從宏觀方面的進行理論的解讀。張軍榮副教授則為論文的標題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和借鑒的腦洞,即將現(xiàn)有標題改為“消費稅抵扣權——基于公平競爭/產(chǎn)業(yè)優(yōu)惠/連續(xù)生產(chǎn)的理論構建”,構建出消費稅抵扣的上位理論。陳蒙老師則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建議主匯報人鑒定文章的法理。
伴隨三個環(huán)節(jié)的結束,主持人王曉曉老師為本次沙龍作了一個全面的總結,她認為思考問題總歸是要回到自己的部門法。正是有了法霽沙龍這個平臺,讓大家能夠悉心賜教、嚴格要求并熱烈探討,青年老師和學生才能夠得到鍛煉,不斷完善自己的學術作品。最后,她用武漢“每天不一樣”的精神鼓勵大家要努力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敢于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