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在《民法典》頒布一周年之際,廈門大學法學院舉行了《法律傳播學》媒體公開課暨《民法典》頒布一周年社會認知度調查新聞發布會。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方青教授以及中新社、經濟日報、法治日報、澎湃新聞、新浪網等十余家媒體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法律傳播學》課程班學生熊李湘兒主持,《法律傳播學》課程班全體同學參加。
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方青教授致辭指出,轉眼《民法典》迎來了一周歲的生日,《民法典》是否得到順利實施,能否有效發揮其社會功能,社會認知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廈門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在這一重要的時間節點對《民法典》社會認知進行調查十分有意義。這次廈門大學法學院法律傳播研究中心開展的《民法典》社會認知度調查活動,將為進一步提升《民法典》傳播的針對性、實效性提供精準的決策建議。
隨后,法律傳播班級法學院金嗓子隊伍以普法欄目的形式播報一周法治新聞,解讀和分析大連勞動公園車禍案、侮辱院士言論案、甘肅山地馬拉松事故案、湛江小區電梯沖頂案四個案件,進行普法實踐訓練。
接下來,《民法典》頒布一周年社會認知度調查新聞發布會正式開始。廈門大學法學院法律傳播研究中心劉璇同學對調查的背景、意義和具體調研過程進行介紹:在《民法典》頒布一周年之際,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的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需要,廈門大學法學院法律傳播研究中心聯合法智融媒團隊在線上和線下同步開展關于《民法典》認知度的問卷調查。為了收集社會公眾對《民法典》的普遍認知度,本次問卷調查將研究對象確定為非法律職業從業人員和未接受過法學專業教育人士,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職業的個人了解《民法典》相關信息的意愿、渠道、形式、原因進行調查。
廈門大學法學院法律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鄭金雄教授對社會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指出,本次社會調查受眾廣泛,覆蓋全國34個省,包括了各個年齡層的群體,其中青年群體占比較多,年齡主要集中在19-49歲之間,受眾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居多,最后有效的樣本為5114份。
調查結果顯示,九成受眾聽說過民法典,這說明,經過一年的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民眾對《民法典》的知曉率非常高,形成了明顯的宣傳效果;但是過半受眾不知民法典的具體實施日期,民眾對民法典的整體認知準確度還有待提高。就了解的內容而言,婚姻家庭編最受歡迎,受眾對于繼承遺產相關的內容較不感興趣;此外,通過選取《民法典》各編的部分內容并設置應用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窺得,民眾對于《民法典》具體內容還存在認知更新滯后、認知欠缺、認知不足的問題,整體認知程度還有待提高。
就《民法典》的了解意愿和價值而言,大部分受訪者表示“遇事才找法”,只有少部分愿意主動了解乃至系統學習,整體上各年齡段人群表現出的認知意愿還是相對被動。過半受訪者表示十分關注法院判決情況,這說明民法典能否得到順利實施,不僅僅是法律條文規定內容,更重要的意義是這些規定在現實是否得到執行,法院判決對公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數據顯示,過半受眾愿意主動分享,民法典知識逐漸成為社交話題。了解和分享的主要渠道為互聯網、電視、宣傳欄、組織學習和人際交流,而視頻已經成為民法典傳播的最主要形式。
不同群體對《民法典》的認知度存在較大差異。就年齡而言,每個年齡段對民法典各編的關注較為均衡,但19-29歲年齡段主動了解和學習的意愿較低,而中年人社會融合度高,互動積極性高。就職業而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成員的認知在各方面都更加深入,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和無業、下崗、失業人員了解意愿較低,而學生的互動欲相對較低。就教育程度而言,高學歷者對民法典婚姻家庭編關注更多,學歷越高對民法典線下普法需求越低,主動檢索率越高,但高學歷者分享欲明顯更低。就性別而言,認知程度總體上比較均衡,但存在細微差異,如女性對民法典的分享欲高于男性;男性傾向于文字形式了解民法典,而女性更傾向圖畫形式。就城鄉而言,城鎮受訪者聽說過民法典比例更高且對于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表現出更高興趣;鄉村受訪者對民法典關于“房屋買賣”內容表現出更低興趣,主要了解方式為視頻。
最后,廈門大學法學院法律傳播研究中心王星宇為民法典傳播提出系列建議。針對受眾將視頻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形式,建議通過各種手段提升視頻傳播的知識信息密度,比如借助技術的力量為短視頻賦能。充分利用不同時間節點來開展《民法典》宣傳,面向社會生活挖掘案例素材。此外,適當開展組織學習與線下普法以兼顧不同人群,并形成青少年《民法典》學習硬杠桿,改善青少年學習《民法典》的實際效果。
廈門大學《法律傳播學》課程已成功開展了兩屆,并且已入選為“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該課程將法學、傳播理論的學習、法律傳播交叉研究能力的培養、法律傳播實踐的鍛煉有機結合起來,對法律與傳播復合型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