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7日晚,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在科學會堂舉辦了主題為“數字偵查的邊界”學術講座。此次講座邀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裴煒副教授擔任主講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鄭曦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李懷勝副教授作為與談嘉賓,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鄭飛副教授主持本次講座,法學院副院長郭爍教授參加了本次講座。法學院碩士生、本科生到場聆聽了本次講座。
首先,裴煒副教授給大家明確了數字偵查的概念,何為數字?何謂數字偵查的范圍?裴副教授認為:網絡問題并非新問題,相關問題早已存在,而現在對其的再次討論原因在于網絡技術的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傳統犯罪與網絡犯罪的邊界愈加模糊,對于電子偵查及其合法性審查的思考需要更進一步。與此同時,裴副教授提出了三個先行:電子證據規則的真實性先行、打擊網絡犯罪的實體法先行、數字偵察取證的結果先行;還提出了四個困境:相關性評價、合法性評價、中立性評價、有責性評價;高度概括了目前采取數字偵查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并引出數字偵查的邊界:比例原則、管轄權。最后裴煒副教授就自己的觀點提出了十個想法,簡明扼要,現場師生反響熱烈。
與談環節,鄭曦教授對于裴煒副教授的分享做出了很高的評價。同時,鄭教授提出: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人都與數字技術密切相連,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應該積極地去維護權利;科技總是先行于司法,科技先行,司法也將會有相應的進步,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過于前置,使司法與科技相脫節。同時,鄭教授針對法律人如何應對技術的隔離問題,指出我們應該秉承著神圣的態度,積極面對現實問題的考驗。針對于當前刑事訴訟法中對于數字偵查的缺失,鄭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告訴大家既要順應時代的潮流,也要做好應有的價值權衡。
李懷勝副教授則從實踐的角度對問題進行了探討,目前對于數字偵察研究可能陷入了認知的偏差,對于數字偵查應該進行細致的區分,不應該一概而論。現在的偵查對于技術的依賴,已經是成為潮流,技術也的確對偵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對于以上教授的觀點,裴煒副教授也認真做出了回應,對于傳統刑訴概念進行了反思,打擊犯罪的手段需要隨著犯罪的能力而提升,法律規制也應該隨之進步,兩者之間需要互相協調;而對于算法誤判的風險,則亟需要在技術層面提高容錯率。我們可能無法控制端口,但是卻可以控制過程。
后,同學對于講座中的問題進行了提問。與會同學提出了當下人民群眾對于機器和人工誤判的接受程度的看法,他認為,機器作為一種既定程序,具有先驗性,即無法避免此種概率;對于人工,大眾則愿意相信通過制度操作可以達到實體公正。兩位與談嘉賓就問題結合各自研究領域進行了解答。
最后,郭爍教授結合此前參與的“新技術與刑事司法”講座,對于網絡犯罪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針對之前裴煒副教授提到的人臉識別的案例,郭爍教授將其定義為司法倫理問題,并希望同學們遇到各個領域的問題時,兼聽則明,能夠更加進行多元化的思考。本次講座現場氛圍熱烈,到場師生無不收獲滿滿,講座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