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4月21日,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中國外交部國際法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外交部條法司司長、原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教授受邀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為西安交通大學法學研究院師生舉辦高端國際法系列講座,校內外百余名師生出席。講座由法學院副院長李萬強教授主持,單文華院長總結。
在“新時代中國的國際法治觀——兼論習近平關于國際法治的重要論述”的首場講座中,黃惠康大使以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1971-2021)為背景,概要闡述了中國在過去半個世紀來對國際法治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從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和諧世界,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逐步融入、直接參與,到登高引領國際法治和國際治理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50年三大步,實現歷史性跨越。進而,黃大使闡釋了習近平關于國際法治系列重要論述的實踐邏輯、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及其六大核心要義,概括了在安全、發展、人權、生態和氣候變化、文明交流、全球治理和國際法治等領域中,中國為發展國際法貢獻的“中國智慧”。中國的國際治理觀蘊涵著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的國際法理念和基本原則,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影響力和塑造力,是中國為國際法理論和實踐創新、為國際法的進步和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在“當前中國外交和國際法領域的風險點”的第二場講座中,黃惠康大使以“為什么不能接受‘以規則為基礎’的西方命題”發問,闡述了中國提出“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理念是引領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基本準則。隨后,在對美國拜登政府外交新政的可能走向進行深入淺出分析的基礎上,黃大使對于當前外交和國際法領域涉風險點問題進行了預警式分析。希望同學們密切跟蹤國際形勢,展開前瞻性研究。黃惠康大使告誡同學們,以國際法(國際立法、執法、司法)為研究對象的國際法學的本質是法律人的價值判斷和利益追求。法律與外交融合,應努力把握科學的方法論,在國際法學位論文的選題和法律科學研究中,應遵循四個基本標準:政治上有利、道義上有理、法律上有據、實踐中有效。每一個國際法學人都要懷著對法律的敬重,以自己的專長為國家外交和世界和平事業做貢獻。要善用法治武器、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
兩場精彩的講座引起了全場師生的強烈共鳴,大家踴躍提問,黃惠康大使就在場師生提出的南海問題、生態環境領域的國際法治理、臺海局勢、當前地區沖突和國際形勢等問題進行了詳實生動的解答。
在熱烈和濃厚的氣氛中,單文華院長對講座進行了總結。他感謝黃惠康大使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宏觀和微觀等多重維度給大家帶來的專業盛宴,號召大家不僅學習黃大使的學問,更要學習領會他的思考和研究方法,特別是他深厚的家國情懷。最后,他表達了希望西安交大師生能夠為國際法治建設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