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天津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4月16日晚,天津大學中國智慧法治研究院舉辦線上計算法學系列論壇。本次論壇由西南政法大學刑事偵查學院梁坤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作“數據安全立法背景下的執法數據跨境流動”主題講座。講座由天津大學法學院王燃副教授主持,于亮副教授評議,中國政法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高校老師參加,廣大師生線上聆聽了講座。
論壇伊始,王燃副教授對梁坤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梁坤教授是重慶市巴渝學者青年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后,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法研究所訪問學者。他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課題,在《法學研究》《法學》《環球法律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講座中,梁坤教授從“特斯拉在國內建立數據中心”事件、“愛爾蘭微軟案”和美國《云法》引入執法數據調取的法律問題展開,對“執法數據跨境流動”進行詳細介紹,并以美國長臂管轄為例,指出我國執法數據跨境流動一直受國際上的影響。接下來,梁坤教授又舉出跨國數據的兩大陣營:(一)布達佩斯公約締約國:淡化國家對數據的管轄權;(二)俄羅斯、中國等:強調數據所在國的主權。梁坤教授對執法數據的單邊跨境調取的做法進行了全面分析,并指出了我國網絡安全法和數據安全法的短板,對于國家主權的侵犯和被侵犯沒有具體措施來解決問題。最后,梁坤教授對《網絡犯罪公約》相關條款進行了分析,提出“打擊網絡犯罪的全球性公約,兩大陣營持有不同的意見,贊成和反對數目相當,公約如何兼顧安全和國家主權之間的相對平衡?”這一問題。
評議環節中,于亮副教授與梁坤教授對國際法層面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學術交流。于亮副教授認為跨境電子證據的提取,大多數情況下不違反主權問題。在國際法角度中,大多借助第三方,主要是侵犯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來對證據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進行質疑。于亮副教授還舉出“荷花號案”的例子,表明國際法中,域外執行管轄是被禁止的,域外立法管轄則是沒有明確規定。認為數據的內容是根據內容的所有權和國家主權共同看待,才有可能達到禁止他國單邊調取的標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裴煒教授指出,在當今的數字環境中,要想做到削減網絡犯罪率,就需要部門法之間的配合,尤其是刑訴法和國際法。在網絡詐騙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個人數據在境外,這就會對我國相關部門的偵查、調取數據工作產生難題,讓整個程序進行困難,難以打擊整個鏈條來制止犯罪,被迫無奈只能打擊犯罪尾部來進行對案件的結束。裴煒教授還指出在當今大數據的時代,網絡犯罪需要的是各個國家放下猜疑,共同一心,相互配合,才能夠有效地制止并解決網絡犯罪。但是由于國家間的制度文化差異,讓各個國家之間難以磨合,這才讓網絡犯罪有機可乘。
最后,在提問互動環節中,同學們圍繞對國家數據主權、國際法上個人行為和數據主權的沖突等問題積極提問,梁坤教授和于亮副教授對同學們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同學們獲益匪淺。講座在廣大師生的衷心感謝和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