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吉林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4月7日下午,吉大法學日新系列講座第一講在中心校區三教五階舉行,我國著名哲學家、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卓越教授、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哲學社會學院孫利天教授應邀為吉林大學法學院師生進行題為“學術研究的風格和路徑”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吉林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周春國主持,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教授在講座結束后進行了總結,法學院全體教師、部分博士研究生及碩士研究生現場聆聽了講座。
講座伊始,孫老師談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張文顯教授為代表的吉大法學學人在國內法學界首倡的權利本位說,他認為權利本位說的提出既是當時我國時代精神的體現、也是以張文顯教授為代表的吉大法學學人的主體意識的表達,是主客觀精神的完美結合,而學術研究的風格和路徑就與客觀精神和主觀精神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何謂學術風格?孫老師認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精神,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特征,當今的時代就是一個“機械化大規模復制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術資源并不缺乏,但獨立的思想尤為可貴。風格即思想,學術風格就是學術思想。要形成自己獨立的學術風格,就必須在一定的時代條件下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而要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就必須要做到“自作主張、自我主宰”,擺脫“學人言語、學人主張”的學徒狀態,逐步形成自己開放的概念框架與核心觀點,進而形成個人的學術風格。
那么,如何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孫老師認為想要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首先要有遠大的抱負。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話來說就是“所有偉大的事物都只能從偉大發端,甚至可以說其開端總是最偉大的。”舉凡偉大學者學術風格的形成,首要條件是要有遠大的抱負、高超的境界、恢弘的氣象。就像當年吉林大學哲學學科的高清海先生、鄒華政先生、舒煒光先生那樣,一開始就立志要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實踐化、思辨化、科學化轉向,幾位先生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與他們的胸懷和氣度是分不開的。
其次,想要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就必須要進行“艱苦卓絕”的思考。吉林大學哲學學科的老一代哲學家們都是在極其艱苦的物質條件下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思考和研究,最終才取得了學術上的卓越成就。學術上任何理論爭議問題的最終解決都要依靠基礎理論的突破,想要在基礎理論研究上取得突破,就必須通過對經典文獻的反復研讀來進行思想的積累,在思想積累的基礎上形成自己敏銳的理論洞察力和直面問題的本質直觀能力。
第三,想要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哲學的學習可以提供幫助。通過哲學學習能夠幫助我們實現對經驗現象的概念化和理論化;通過哲學學習能夠使我們養成理性的態度,從而耐心傾聽反對者的意見和觀點,培養現代公民的教養;通過哲學學習能夠使我們更好的對自己的觀點或反對者的觀點進行理論論證和考察。
第四,想要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還要清醒地認識到任何專業的訓練和學習都必然是單調、刻板、不斷重復的痛苦過程,“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想要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和獨特的學術思想,就要在不斷的“笨想”中培養自己的本質直觀能力、在不斷的精神磨煉中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
最后,孫老師希望法學院的老師都能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祝愿法學院的事業越來越興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中國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