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消息,2021年3月30日下午,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法理學系在法學院203室舉辦了第十五期法學理論學術沙龍(暨本學期第一次全體教研活動),本次活動由法理學系的龔金鐳博士作主題報告,法理學系主任錢煒江副教授主持,法理學系的田東奎教授、魏建國教授、汪慶紅副教授、童圣俠博士以及諸多研究生參與了沙龍的討論。
龔金鐳博士報告的主題是《再看“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的簽訂》。在報告中,龔博士指出:鴉片戰爭發生前,清政府并不是一個慣常理解中的完全“愚昧無知”的狀態。結合中外史料可以看到,清軍和英軍之間雖然存在著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但這種差距并非完全導致戰爭的失利,失利在于兵制等各種制度和社會因素。《南京條約》簽訂過程清晰地反映了清朝的君臣關系,也直接反映出當時國家機器是如何運作的。
主題報告結束后,與會的老師紛紛從不同角度發表對報告主題的看法。魏建國教授提出:中國有三大變局,第一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二是晚清時期,第三是當下面臨的大變局。中外文獻對鴉片戰爭的記述是不同的,而談判是中外文化的碰撞,更應該從宏觀去看待問題。田東奎教授指出:中國人活在歷史的眼光中,喜歡史觀的視角去做歷史定位。清朝官員沿用儒家思維,缺少科學理性,多方的博弈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汪慶紅副教授提出:道光皇帝痛點在何處,為何不愿意簽訂條約?是開放口岸、賠款還是其他因素?另外,清朝的法律是否對清朝官員存在著實質上的約束。童圣俠老師提出:應當從歷史本身去看待問題,對古人思維本身的局限性應持何種態度。錢煒江副教授最后總結指出:應更好恰當使用史料,另外也指出目標選擇的本身就是價值判斷。龔金鐳博士則對于這些意見給出了回應,并表示會在會下針對這些問題再繼續完善。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這次沙龍不僅開拓了大家的眼界啟發了思維,而且對提高學術水平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一次十分有意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