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山東大學法學院扎實推進新法科建設
發布日期:2021-03-29  來源:山東大學法學院

據山東大學法學院消息,近年來,源于國家新文科建設戰略思想的指引,山東大學法學院凝心聚力,積極探索和扎實推進新法科建設。

8.jpg

加大課程體系創新,強化學科特色

作為新文科建設的核心內容,學科交叉融合始終是山東大學法學院的一大特色,“法學+外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特色班的組建更是成為學科交叉融合的先行軍。

2000年,為適應社會發展對涉外人才培養的需求,山東大學法學院與外國語學院合作開設法學與英語雙學位班。2014年畢業于該專業的石路子,現任職于美國橋水州立大學刑事司法部,她表示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私法等專業課程的全英文授課使她獲益終生,實現了自身法律素養與外語能力的深度融合。2002年,法學院開設中日經貿法律特色班,旨在培養具有較高日語水平、熟悉中日經貿法律的國際化、專業化法治人才。對于2019級本科生劉濤而言,對國際法務的憧憬和對前沿理論的好奇促使他加入該班,經過系統的日語基礎教學和比較法特色教學,他逐漸明晰了自身研習興趣與方向,并計劃于大四赴日本進行短期交流學習。

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創新發展。在法學學科內部,人工智能與未來法律、監察法、人格權法與侵權責任法、網絡法、公司合規理論與實務等新興特色課程的設立也是法學院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體現。為增強學生應對未來變化的能力,法學院副院長鄭智航教授開設人工智能與未來法律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引入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識及其在法律領域的基本運用,不僅為學生將來使用人工智能方法解決法律領域相關問題奠定了初步基礎,還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嚴謹創新的科學態度。

通過學習趙恒老師的監察法學課程,法學院2018級本科生武宸羽認為,從國家監察法治化的視閾出發,從學理、規范、實踐三個層面展開,監察法學課程使同學們系統了解了這一新興學科的理論與實務,“周長軍院長作為山東省法學會監察法學研究會會長,也對于我們研習這門課程起到了高屋建瓴的引領與示范作用”。

此外,法學院重點發展網絡法學、國家安全法治和法律信息學等相關學科,成立山東大學法學院大數據法治研究中心,并探索設置“法律與網絡安全”微專業。法學院本科教務辦公室主任范毅強介紹,微專業以提升網絡安全治理法治化水平、順應全球網絡安全法治人才培養趨勢為目標,設有法理學、網絡規制理論、網絡空間行為導論等7門課程,致力于培養既具備網絡安全技術知識、又擁有法治思維和法律素養的復合知識結構的卓越網絡安全治理人才。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升育人成效

為全面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和《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山東大學法學院高度重視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提升,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學校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評選,《刑事訴訟法》《國際經濟法》《經濟法概論》等課程在評選活動中獲獎。

《國際經濟法》課程主講教師劉俊霞副教授表示,中國以負責任大國的角色參與國際事務,必須做好涉外法律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而國際經濟法所特有的實踐性與涉外性,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重要切入點。

在劉俊霞的課堂上,不論是在講授國際貨物買賣法時的memo編寫,還是在講授國際經濟貿易爭議解決時的課堂辯論,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大局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幫助學生感知從事涉外國際經濟業務所需的素養和能力。

法學院2019級本科生徐佳逸在學習郭傳凱老師講授的《經濟法概論》后表示,課程思政給她帶來了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從第一章基礎理論開始,郭老師就通過中國與西方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與脈絡的對比,帶領同學們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產生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見微知著,如今,山東大學法學院已經實現思政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所開設的近百門專業課程中都蘊含著思政教育的元素,構建形成專業、思政、創新三位一體、深度融合的三全育人體系。以發揮課程育人功能為導向,促進學生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結合,在涵養家國情懷、提升人文素養和培育責任意識等方面成效顯著。

法學院團委負責人曲儀表示,近年來,學院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積極推進課程思政設置創新和法學課堂教學改革,實現由“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理念轉變。將符合國情、社情的法學思政案例,融入教學內容的專業性和前沿性,采用參與式、互動式翻轉課堂,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綜合思考,啟發學生靈感與智慧,完善學生人格,培育學生情感,提升學生修養,促進學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是法學院全方位落實立德樹人要求的生動實踐。

深化教學方式變革,力促知行合一

2020年初,山東大學法學院開始探索MOOC課程建設,由法學院院長周長軍教授主講的《刑事訴訟法》和法學院副院長張海燕教授主講的《民事訴訟法》兩門課程,系統闡述訴訟法的基本理論、基本制度和一系列具體程序規則,注重培養、訓練和提高學生運用訴訟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選課人數均達6000余人次。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碩士研究生張瑞斌表示,他在本科時期就曾修讀過劉加良教授的民事訴訟法課程,劉老師耐心細致的講解、生動幽默的授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已經離開山大,他也堅持借助慕課平臺敦實知識基礎、明晰實踐樣態。此外,山東大學法學院還在疫情期間探索實施線上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與東營區人民檢察院合作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實現教育教學知識的協同與共享。

“徒法不足以自行”,山東大學法學院在學生培養方面也堅持多措并舉、力促知行合一。

一方面,法學院與法律實務部門密切合作,聘請實務經驗豐富、理論功底深厚的8位專家作為兼職教師,邀請資深法官、檢察官、律師到校開展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系列學術活動30余場。

法學院2018級本科生王懋祺在參加首期檢察官實務講堂后表示,紹興市人民檢察院余釗飛副檢察長關于楓橋經驗的系統介紹,不僅深化了他對于基層法治和實務工作的了解,也培養了他更加廣闊的學術視野與更加全面的學術品格。

10.jpg

另一方面,法學院連續兩年設立本科生研究創新項目,累計資助基礎理論類、實踐運用類和實證調研類項目近30項。參與“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政策下的有效辯護問題探究”項目的法學院2017級本科生楊清國介紹,他們利用兩個假期的時間實地走訪濟南、青島兩地的14家政法機構,通過座談、參訪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數據,并在黃士元教授的指導下形成近五萬字的調研報告,“有機會選擇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調研學習,是我本科四年在課堂之外最大的收獲”。

近年來,從鼓勵學生參加“理律杯”“普萊斯”“Jessup”等中英文模擬法庭活動,到組織學生進課堂、進社區開展普法宣傳與法律援助,山東大學法學院始終走在轉變教育教學方式、革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前列。

責任編輯:楊玉芬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