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8日下午,南開大學法學院黨史學習教育暨黨校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舉辦“黨章學習:黨員的權利與義務”專題講座。本場講座邀請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劉一博擔任主講人。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艾偉俊主持講座,法學院副院長陳巖、學院行政黨支部成員及學院一百多名學生黨員、積極分子、學生骨干參加此次講座。
劉一博圍繞“黨章學習:黨員的權利義務”這一主題,以生動的語言與鮮活的事例,結合脫貧攻堅的具體實踐向各位黨員、積極分子闡釋了“如何理解黨員的權利義務”這一重要問題。
劉一博指出,黨章中對黨員的權利和義務分別作出八條規定,但對其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解讀上。他列舉了扎根基層的法學院師生代表、以及近期熱映的以扶貧工作為主題的電視劇《山海情》、在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中受到表彰的張桂梅校長的事跡,對共產黨員在帶領一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戰役中展現出的不屈精神、堅韌力量作出了多方位的解讀。
劉一博還談到他在與天津赴承德扶貧工作隊隊長楊春武的交流中了解到的兩件扶貧工作中的事例,其一為鼓勵一戶孤寡貧困戶通過編織和瓦工技藝獲得經濟來源與社會認同,實現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脫貧。其二為幫助一名因中年創業失敗而抑郁的男子通過種菜獲得收入、重新融入社會。總書記提到,扶貧要與扶智、扶志相結合。我國的扶貧并非簡單的資金支援,而是要讓貧困戶有自己的尊嚴、權利,能夠自己追求美好的生活。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自己解放自己而非等待他人恩賜;從建立井岡山根據地到三灣改編再到基層蘇維埃政權選舉,一再強調的是讓群眾起來,激發其內生的主動性。這場脫貧攻堅戰的另外一項重要成就是使黨的干部隊伍得到了鍛煉。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滿意與否作為衡量工作的唯一標準,這些宏大的詞匯就在一項項具體的扶貧工作中具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場脫貧攻堅戰役磨礪了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讓黨員干部們更深刻地知道自己來自何方、所為何故。
要想深入了解黨員的權利與義務,就必須認真反思入黨動機。劉一博講到,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楊敬年在《期頤述懷》中提到,其入黨動機為“此時是千載難逢的民族振興之際,我愿意奉獻自己、燃燒自己”,這是一種不為名、不為利、最純真的赤子之心。各位黨員、積極分子亦應反躬自省、檢視自我。當我們學習黨史黨章、反思入黨動機、檢視自己權利和義務時,還要深刻地意識到黨員身份需要面對的政治風險。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既偉大光榮又充滿挑戰坎坷與未知未來的選擇,如果沒有危機感,將入黨作為展現自己優秀的政治符號,極易引發問題。
劉一博最后鼓勵大家,無論是黨員同志還是未入黨的積極分子都應當時時對照黨章檢視自己的言行工作是否到位,只要九千多萬黨員同心協力,沒有什么能夠阻擋黨和人民實現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宏偉愿景。
艾偉俊做總結并勉勵大家,學黨史要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學史要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規范全黨行為的總章程,作為共產黨員、積極分子應當認真學習黨章,自覺對標黨章要求,做一名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合格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