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18:40-21:30,由北京大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主辦的北大社會法論壇系列講座第65期“國際勞工標準對中國勞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影響”于北京大學三教105成功舉辦。本次講座由北京大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葉靜漪教授主持,由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林燕玲老師主講。本次講座是2021年春季學期法學院研究生課程“勞動法專題與社會保障法專題”的組成部分,除選課同學之外,還吸引了其他專業的學生到場聆聽。
主講嘉賓林燕玲老師
講座伊始,林燕玲老師首先回顧了其二十多年來對國際勞動法的研究歷程,并就國際勞動法的概念、作用、地位等基本問題與同學們展開交流。她指出,國際勞動法,特別是國際勞工組織和國際勞工標準,在國際勞工權益保障等領域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對我國研究和解決勞動、社會等領域的諸多問題也提供了重要指引和借鑒。而作為國際勞工組織的成員國,我國應該加強對國際勞動法的研究,為參與制定和實施國際勞工標準,為以積極開放的態度面對貿易與投資協定中的勞工標準提供理論支撐。
隨后,林燕玲老師對國際勞工組織百年發展中的歷史貢獻進行了闡述。她強調,國際勞工組織是基于人道主義和促進世界和平、提供良好競爭環境建立的。國際勞工組織成功地建立了國家勞動法和國際勞動立法的聯系;創造了調整勞動關系的三方機制和社會對話,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制定和推動實施國際勞工標準,形成了基本勞工公約、治理勞工公約、技術勞工公約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經濟全球化下提出體面勞動,回應各國勞動者的普遍需求;站在百年的十字路口,通過了關于勞動世界未來工作的《百年宣言》,引導世界關注工作的未來。
在“國際勞工標準對中國勞動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的影響”一節,林燕玲老師指出,我國在1920年即加入國際勞工組織,屬于第一批成員國。而在我國國內的勞動社會保障法治建設中,國際勞工標準也發揮了重要影響:第一,我國吸納國際勞工組織勞資合作、三方性原則、社會對話、體面勞動等理念,并成為首個由國家元首闡述體面勞動的國家;第二,我國吸收借鑒國際勞工標準,建立和發展了中國勞動保障法律制度,特別是在職業安全衛生、勞動管理和就業政策等方面;第三,我國將履行義務與創新相結合,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方協商機制,建立了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委員會;第四,參照國際勞工標準,強化了對不同群體勞動者,特別是弱勢群體勞動者和勞務派遣工的保護;第五,利用國際勞工組織平臺,我國得以密切關注勞動世界的全球治理相關議題。
此外,林燕玲老師針對“中國加入CPTPP和中歐投資協議簽署背景下勞工標準的挑戰和對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勞工標準納入全球貿易規則已成為必然趨勢,而作為已經簽署CPTPP協議的國家,越南與我國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與現實國情,其在勞工標準上所采取的立場和觀點無疑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對此,我們應轉變觀念,變回避為直面;建立與國家戰略相匹配的組織領導體系和研究隊伍;促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
葉靜漪老師對本次國際勞工標準專題講座進行了評議。她感謝林燕玲老師結合自己的學術經歷與同學們分享國際勞動法領域的研究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國際勞工標準對國內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的重要影響,并希望同學們將其與自身的專題研究任務相結合,更加全面地看待相關制度所發揮的作用。
最后,到場同學與林燕玲老師合影留念,并進行了交流互動。通過本次講座,同學們對國際勞動法的理解得到了進一步加深,直觀感受了國際勞工法律制度與國內勞動法的緊密聯系,收獲頗豐。
葉靜漪老師向林燕玲老師贈送講座海報
到場老師、同學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