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關于成立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通知,該校人權研究中心順利入選,這充分肯定了該校在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積累和成果,表明該校人權研究中心在工作和發展上步入了新的階段。
該校人權研究中心前身為1987年成立的該校法學院法律系權利研究所,秉承該校權利研究30余年的學術積淀、20余年的培訓經驗和跨學科的研究風格,形成了“理論基礎深厚,工作與時俱進”“整合多方資源,蘊含強健能力”“立足學科交叉,結合理論實踐”“堅持全球視野,著眼中國問題”的優勢特色。現階段,依托于該校法學院,同時充分利用該校人文社會科學較為全面的優勢,該校人權研究中心踐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學科跨區域相協作的原則,吸納整合了該校校內、校外的相關優秀師資和科研力量,全面總結、系統分析中國人權事業的理論創建和實踐經驗,嚴肅審視、審慎思考世界各國人權領域的艱辛探索、曲折道路和基本共識,為推進反思和批判現有人權理論、總結中國特色人權理論、建構新時代中國人權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而不斷努力。2019年5月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向巴平措對該校人權研究中心進行了實地調研和考察,充分肯定了該校人權研究中心的發展、成果及規劃。
經過不懈努力,該校人權研究中心形成了將理論研究、人才培養、資政建言、社會服務、文化交流融為一體的教學與科研平臺。
在人員配置方面,吉林該校研究中心目前以20余名堅實精干的專職、兼職研究人員為核心,研究人員以教授(或同等職稱)為主,其中包括多位資深教授、長江學者、青年長江學者。根據研究的領域和方向,研究人員精誠合作、有機聯結,共形成11個高水平人權研究團隊,涵蓋法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
在科研成果方面,該校人權研究中心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課題48項、中央或國家有關部門交辦或委托項目10項、吉林省社科基金及其他省級項目11項;在《中國社會科學》等CSSCI刊物和《人權》等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0余篇,在《人民日報》《學習時報》等高影響力報刊刊登文章40余篇,并有80余部專著及譯著;中心研究人員獲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高水平國家級、省部級獎項20余次。
在資政建言方面,該校人權研究中心先后有10余件成果被國家級黨政機關采納,20余件成果被省部地方黨政機關采納,并多次參加國家級別咨詢會、聽證會或直接參與“政府白皮書”在內的國家級文件起草、政策評估,報送40余期政策內刊(如內參、專報、要報、摘報等),出版或發布了40余份調查報告。相關成果也獲得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的學術訪談。
在國內外學術交流方面,該校人權研究中心主辦、承辦了30余次國內學術會議;并與牛津大學等20余所國外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主辦、承辦、參與了20余次重大國際會議,其中包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亞太法協大會、中歐人權研討會等國際性或地區性組織的會議。
在人才培養等方面,該校人權研究中心成果豐碩。近年來有百余名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以人權為主題、或涉及人權領域。在學術競賽方面,指導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獲2018年“第十六屆理律杯全國高校模擬法庭競賽”季軍,2019年“第十三屆中國大陸地區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競賽”季軍、辯方最佳訴狀第一名,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國內賽”總成績第一名、最佳庭辯獎第一名、最佳檢方律師第一名、最佳政府律師書狀獎第三名,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海牙決賽”季軍等優異成績。
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遴選評審期間,該校高度重視,并給予全力支持,專門組織代表團赴北京,全程參與遴選評審。代表團由該校黨委書記、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姜治瑩教授和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該校人權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文顯教授帶隊,該校副校長蔡立東教授,該校法學院黨委書記周春國研究員,該校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教授,該校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劉紅臻副教授,該校人權研究中心劉雪斌副教授,該校法學院行政辦公室主任楊猛,該校人權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魏曉旭、趙健舟等人為代表團成員。代表團充分展示了該校人權研究中心近年來取得的優異成果,并就該校人權學科發展、中心建設等問題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深入交換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