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武漢大學法學院主辦、《法學評論》編輯部和《武大國際法評論》編輯部承辦、廣東明思律師事務所協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新時代法學期刊創新發展研討會”在武漢大學法學院舉行。來自國內21家期刊(排名不分先后)的主編、編輯會聚一堂,與武大法學院師生代表共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研討法學期刊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全面依法治國。《法學評論》主編秦前紅教授主持開幕式,武漢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長陶軍、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馮果教授、《法學研究》社長張廣興研究員、《政法論壇》主編王人博教授、廣東明思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夏金萊博士分別致辭。
陶軍簡要介紹了武大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底蘊、學科實力、重要平臺、重大成果、期刊方陣等情況。他認為,期刊作為學術發表和交流的重要陣地,是學術進步的重要支撐,他期待法學期刊在新時代不斷創新,并引領哲學社會科學的整體發展。
馮果代表武大法學院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前來參會的期刊界同仁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馮果認為,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用“十一個堅持”系統闡述了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和戰略部署,廣大法律工作者深受鼓舞。這次期刊研討會要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致力于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期刊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武大法學院長期以來得到法學期刊界的大力支持,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法律人才,希望各位一如既往支持法學院,特別是支持法學院的青年教師,希望在更多的優質平臺上看到他們的文字、聽到他們的聲音、見到他們的學術成果。
張廣興從期刊的角度談了對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幾點體會。一是幸運。他認為這一代期刊人是幸運的,見證了新中國一系列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尤其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正式確立;二是責任。在當前全社會學習、貫徹、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熱潮中,法學期刊作為思想、學術的傳播平臺,如何發揮應有的功能、如何作出應有的貢獻,責任重大;三是期待。他期待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宣傳貫徹要基于權威的解讀和準確的理解,期待法學編輯能進一步提升理論水平以避免工作失誤,期待法學期刊上發表的有關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能促進中國的法治建設。
王人博發言的主題是法學研究應當重視中國知識和中國價值。首先,要注重理解“中國法治思想”的特定意涵。中國的法治思想,放在中國的知識這一視角來看,既包含了照章辦事,也強調統籌格局(大局意識和統籌意識),換言之,既有堅持原則,又有靈活安排。其次,關于價值。如何正確認識共同性價值和具體價值的關系,這是當前中國的法治研究和法治實踐中值得重視的問題。一方面,共同主義價值依賴“中心——邊緣”結構,在目前西方價值中心化的這個結構里,我們現實可行的做法是,在觀念上先把共同主義價值與它的傳播方式、途徑區別對待,不能把西方的殖民擴張、征服、霸凌行為與共同主義價值混同,不能僅僅停留在意識形態層面把共同性價值一起否定。另一方面,基于價值的“共同性——具體性”結構,共同性價值深植于特殊性的具體實踐中,離開具體的人、具體的實踐,所謂共同主義價值也只是一句口號而已。共同價值不能取代具體價值,不應凌駕于具體價值之上,相反,共同價值要尊重中國的具體價值、尊重中國人的民族習性和文化習慣。
夏金萊向武大法學院以及現場所有的學界前輩、同仁們表達最真誠的感謝。
秦前紅轉達了法學期刊研究會會長張新寶教授對本次會議的寄語“政治立場堅定是安身之本;專業要強是立命之術;工作認真細致是要務;身體健康是常態”。
主旨發言環節由《法商研究》常務副主編溫世揚教授主持。《比較法研究》副主編丁潔琳就期刊發展談了四點看法:一是要認真對待博士生的文章,《比較法研究》對于博士生稿件不關門,重要的是嚴格把關,而不是由關系遠近、打招呼人的身份高低來決定用稿;二是在目前C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建議C刊擴大頁碼數,給博士生發文提供更多機會,鼓勵博士生成長成才;三是對雙作者稿件嚴格控制,防止利用人際關系碰瓷;四是建議法學期刊研究會制定期刊引證行為準則,制裁虛假引證行為,打擊期刊之間相互虛假引證和作者虛假引證行為,建立期刊引證黑名單制度,以創造良好的、健康的、風清氣正的辦刊環境。
《環球法律評論》副主編支振鋒研究員認為,目前期刊論文也有內卷化的現象,期刊編輯與學者之間要有一些相互理解的環境。他強調,期刊要做到不忘初心,發揮期刊原本應有的平臺和載體功能以呈現好文章;同時他強調在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過程中不能走形不能犯錯,嚴把學術標準。
《新華文摘》編審王青林認為,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要在政治站位準的基礎上推進創新,要有一定的解讀能力和解讀水平。此外,他認為我們應當擁抱和歡迎新興學科,比如監察法學、衛生法學,也要注重文理科的前沿交叉問題。
《當代法學》副主編李海平教授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十八大以來法治思想的高度提煉、概括和總結。期刊從業人員應當注重政治邏輯和學術邏輯的關系問題,既要把握政治方向,也要尊重學術邏輯。要認真對待新興學術熱點與學術基礎理論,給基礎理論更多空間。關于外國法理論的移植與學術創新問題,他認為要以國外法作為理論工具的同時更加注意歷史的轉向和未來的轉向,外國法理論最好能為我們呈現某個理論的全景而不是某個片段。最后他認為學術批評性文章偏少,而批評性文章恰恰非常能夠推動學術發展。
《法學論壇》副主編吳巖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是不斷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同時也為法學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法學期刊應加大相關領域的研究力度,比如對涉外法治的研究。法學期刊還承擔著培養年輕法治人才的使命,應當注重發表年輕學者和博士生的文章。
《法律科學》主編楊建軍認為,法學期刊要積極學習、宣傳、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新的法治理論,重構了法治話語體系,開創了不同于傳統法治的一種新的法治模式。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內涵獨特的法治理念、價值追求,提出了新的制度設計。
《北方法學》主編董惠江教授著重強調了期刊和評價體系的關系問題。提出作為期刊編輯更要重視論文質量,期刊評價應當更注重學術評價而不是數字評價,為了更好的發展,期刊應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董惠江還就期刊該如何理解破“四維”問題、如何正確看待引證率、論文長度與期刊版面之間的矛盾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分組討論階段,與會代表就學習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和新時代法學創新發展中的多領域法律問題展開專題學術對話,并就教師代表提交的論文從選題、研究方法、結構安排、文獻引用、投稿策略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各項建設性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