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由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學中華法系與法治文明研究院、杭州師范大學楓橋經驗與法治建設研究中心主辦的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新時代“楓橋經驗”基本理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北政法大學雁塔校區召開。西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孫國華,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宇,西北政法大學校長助理、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汪世榮等出席會議。來自公安部公安發展戰略研究所、杭州師范大學、浙江警察職業學院、中共諸暨市委政法委、諸暨市楓橋經驗研究會、諸暨市楓橋經驗發展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法學院、寧波大學法學院、石家莊鐵道大學等單位專家學者70余人參加會議。
西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孫國華在開幕式上代表學校致辭,他介紹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內涵和西北政法大學學術團隊研究“楓橋經驗”的兩大階段,對西北政法大學師生繼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新時代“楓橋經驗”理論研究提出要求和期望。
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宇做主旨報告,他深情回顧了西北政法大學研究“楓橋經驗”的歷史,高度肯定研究院近年來開展“楓橋經驗”研究的重要貢獻。他指出新時代“楓橋經驗”不僅僅是浙江的地方經驗,而是已成為國家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案和“中國經驗”,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組成部分之一。西北政法大學作為過去十五年“楓橋經驗”理論研究的重鎮,起步早、實力強,未來有責任繼續引領“楓橋經驗”研究,將相關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賈宇著重介紹了浙江省檢察機關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少捕慎訴”為方針,以社會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為理念,將之融入“四大檢察”工作的主要經驗和體會。
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褚宸舸主持會議開幕式。在開幕式上,賈宇、孫國華、汪世榮為研究院顧問代表李集合教授、陳善平會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朱繼萍教授、新聘任的三位副院長余釗飛教授、馬成副教授、王斌通講師頒發聘書。
會議第一單元由西北政法大學教授李瑰華主持。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朱繼萍,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侯學華,浙江警察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黃興瑞,褚宸舸分別作發言。朱繼萍以“人民調解與新時代‘楓橋經驗’”為題,介紹了基層政府在運用人民調解機制化解矛盾糾紛時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方式、要素、效力等。她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侯學華以“‘楓橋經驗’基層社會治理的時代典型”為題,介紹了新時代“楓橋經驗”時代向度、實踐邏輯與典型示范等內容。他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代表了中國特色基層社會治理的典范式理論總結。黃興瑞以“新時代‘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為題,講解了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涵及其意義,認為在新時代“楓橋經驗”指引下,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應當以服務導向、全民參與、三治融合、智慧治理為基本原則。褚宸舸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基層社會治理制度體系”為題,認為未來研究應當集中于三大問題。
會議第二單元由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朱繼萍主持。諸暨市楓橋經驗研究會會長陳善平,西北政法大學培訓中心主任教授李集合,浙江警察職業學院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盧芳霞,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院長、教授馮衛國,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北政法大學基層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王國龍分別作發言。陳善平認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是我國執政理念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發展的重要理論結晶,制度創新是“楓橋經驗”堅持發展的強勁生命力。李集合介紹了西北政法大學培訓中心開展“楓橋經驗”與基層社會治理為主題精品培訓的情況。盧芳霞介紹“楓橋經驗”57年防范化解矛盾風險的研究成果。馮衛國認為,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需要堅持八大思維。王國龍以“法院參與基層治理及其角色定位”為題,認為應當充分發揮法院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
會議第三單元由杭州師范大學楓橋經驗與法治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余釗飛主持。公安部公安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楊昌軍,寧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何躍軍,山東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副教授劉加良,石家莊鐵道大學教授竇竹君,華院數據產品副總裁龔學敏分別做主題發言。楊昌軍以“新時代‘楓橋經驗’與治安體系現代化”為題,介紹了中國治安主體的演化路徑、治安效能的內卷化問題。何躍軍以“矛調中心的實踐難題與優化路徑”為題,介紹了以矛調中心建設為核心的“最多跑一地”行政職能改革的基本內涵、主要內容,以及矛調中心建設所存在的實踐問題與改善建議。劉加良介紹了其研究“楓橋經驗”的自身經歷,認為“楓橋經驗”理論研究應當更需要接地氣,研究隊伍的學科背景需要更加多元化,不斷推動“楓橋經驗”的制度化、法治化。竇竹君以“傳統中國的社會治理機制”為題,認為“楓橋經驗”的理論研究需要深入挖掘發源地的歷史文化基礎,注重運用“楓橋經驗”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實效性,充分調動經濟、人情、政治等多種社會資源。龔學敏以“科技賦能基層社會治理”為題,認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需要以人為本、以法為依、以科技為支撐。
會議第四單元由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副院長、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馬成副主持。陜西榆林市子洲縣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軍,陜西銅川市王益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呂亞軍,陜西安康市旬陽縣白柳鎮黨委書記朱代富,陜西西安市碑林區委組織部組織一科科長張耀龍,陜西西北政法大學楓橋經驗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副教授董青梅、西電科大惠民大數據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曾中超依次作發言。李軍主要分析了人民法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遇到的矛盾糾紛原始化、請求權模糊等現實難題,并提出了人民法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優化路徑,包括糾紛化解者重塑、“12345”楓橋法庭工作法創建等。呂亞軍以“打造新時代城市版‘楓橋經驗’”為主題,主要介紹了銅川市王益區在發揚“楓橋經驗”進行社區治理的成功經驗、存在問題與改良路徑等。朱代富以“黨建引領融‘三治’社會治理重創新”為主題,介紹了白柳鎮旬陽縣以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為基本精神,借鑒“楓橋經驗”,運用“三力聯調”模式化解矛盾糾紛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張耀龍,以“堅持新時代‘楓橋經驗’,建設‘民呼我行’基層治理新格局”為主題,介紹了碑林區運用“楓橋經驗”進行社會治理的成功經驗。曾中超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了對于楓橋經驗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各單元報告結束后,汪世榮對本次會議做了精彩評議與總結,認為實踐要和研究相互推動,并且對于未來深化全國“楓橋經驗”研究提出了建議,對研究院工作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