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司法學研究院舉行聘任儀式,聘任蔣惠嶺、張躍進同志為榮譽院長,聘任樊玉成、楊凱、江晨同志為副院長,聘任李振勇同志為秘書長,聘任朱國華、石新中、張建、王娜、王紅曼同志為顧問,聘任陳湘、高佳運、李建波、李凱同志為院長助理。儀式上,由司法學研究院院長崔永東教授向各位受聘人員頒發了聘書。司法學研究院師生參加了會議。
(圖為聘任儀式照片)
然后,崔永東院長宣布司法學講壇開壇,并全程主持了講壇。首次講壇由同濟大學法學院院長、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原所長蔣惠嶺教授主講。第二次講壇由公安部部級智庫公安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州市前副市長張躍進教授主講。第三次講壇由司法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凱教授主講。
第一講由蔣惠嶺開講,主題為“論司法的中央事權屬性”。蔣惠嶺從“國家結構與司法權歸屬”“司法權定性的“三步曲”“影響司法權歸屬的因素”“中國地方法院留下的困惑”“不同國家結構的相互借鑒”“省級統管改革展望”六個角度為切入點進行講解。蔣惠嶺指出,司法權定性可以分為“三步曲”,第一步是由法律來確定某項權力的性質;第二步是由權力主體按照法律規定去行使;第三步是為實現權力所提供的管理與保障。往往第三步是最復雜、最繁瑣、最實際的一步,不是只宣布屬性、提出要求就算完事了,而應當同時實現第三步,把保障做好。蔣惠嶺強調,對于“省級統管”的改革展望,要繼續推進,實現綜合配套改革、提升統管后的保障標準、強化省級統管之后的跨區劃監督機制、人才標準統一化、強化司法行政工作的自行管理。
第二講由張躍進主講,主題為“理性認知和有效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張躍進強調,為更好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首先需要充分認識法治文化在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法治文化的重要功能,是讓人們對什么是犯法的、不能干的事,以及犯了事會付出什么代價,銘記在心,并固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從而遵紀守法不去犯法;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讓公民心中有戒律,頭腦清醒不僥幸、不犯法,并且善于辨別合法與非法、罪與非罪,積極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其次,需要注重在立法、執法和普法“三環節”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讓立法為執法和守法提供依據,讓執法令人敬畏法律行為規范,讓普法引導人們增強法治意識并養成守法習慣,積極建設有助于規范人們遵章守法管理措施和物態實施。最后要以戰略視角和有效戰略管理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制定市域法治文化建設戰略規劃。從每一個城市和每一個層面法治文化上存在的問題入手,制定針對性強又務實的戰略規劃,包括每一年的實施安排。探索實踐各種行之有效的法治文化建設載體,突出公務員,突出中小學生,有針對性地普及相應的法律法規,突出問題群體的針對性普法。
第三講由楊凱為主講,主題為“公共法律服務與市域社會治理”,楊凱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領域、個性化的特點。只有加強對群眾訴求的深入廣泛了解,才能明確公共法律服務的方向,從而有的放矢,提高法律服務質量。應當織牢一張網,即縱向貫通、橫向集成、互聯互通、高度共享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疏通兩條線,以“線上+線下”兩種方式為群眾提供同步和同質的公共法律服務。激活三大平臺,完善實體平臺、網絡平臺和熱線平臺建設。發展四個體系,在區、鎮(街)、村(居)實體平臺基礎上,搭建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公證指引或受理、法律咨詢、法治宣傳等業務工作體系。鍛造五支隊伍,培養素質過硬的人民調解員、律師、公證員、法律援助工作者、司法助理員隊伍。與此同時,要搭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平臺建構(平臺經濟),推動公共法律服務普法宣教現代化轉型(法治經濟),加強公共法律服務的立法促進(制度經濟)。
(圖為頒發聘書現場)
據悉,司法學研究院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家專門研究司法學的實體在編科研機構,同時也是一個智庫機構。成立6年來產出了大量的成果,出版專著20余種,發表論文100余篇,產出高層次智庫成果數十項。與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司法學研究叢書”6種、《司法學研究》集刊5種;與法律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司法學與司法改革研究叢書”2種、“中外法治戰略研究叢書”4種,為司法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學術積累。另外,承擔各類項目20余項。司法學研究院致力于將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先后培養司法學專業博士生5名、博士后6名、碩士生7名。
2019年,經過相關機構多輪嚴格評審,司法學研究院入選國家CTTI來源智庫,并于當年底在北京舉行的新型智庫治理暨思想理論傳播高峰論壇(由光明日報社等單位主辦)上被授予金質牌匾。其申報的由崔永東教授主持的項目成果《涉僑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研究》榮獲精品項目獎和最佳實踐案例獎,并被授予銀質獎牌,反映了業界對司法學研究院學術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的肯定。同時,《涉僑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研究》的部分階段成果還被編入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指南中,成為各級法院審理涉僑案件的參考,因而具有了“準立法”的意義。這說明,司法學研究院的科研實力與決策咨詢能力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并且在業界和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力。司法學研究院的成功入選,不僅是我校智庫事業的重大榮譽,也是我國司法學學科建設的重大進步,它標志著我校司法學研究院的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昭示了我校司法學研究在全國司法學領域所具有的領先地位和前沿水平。
司法學研究院成立于2014 年 6 月 23 日。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近百名。我國司法學學科的奠基人崔永東教授擔任司法學研究院院長,最高人民法院副部級專委、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王秀紅,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院長、上海市法學會黨組書記、會長崔亞東,華東政法大學原校長何勤華,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副行長黃毅,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王越飛擔任該院榮譽院長。該院致力于將自身打造為中國司法學研究的思想庫、人才庫和資料庫,建設成服務決策、服務社會、服務改革的高端智庫。
在社會影響力方面,司法學研究院不斷致力于提高業界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該院先后舉辦了五屆大型論壇——“全國司法學論壇”,每屆論壇聚焦司法領域的熱點問題,產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每次論壇都有來自司法界和學術界的數百名專家、領導參加,眾多媒體加以報道,使論壇的影響力不斷增長,品牌效應不斷擴大。司法學研究院還與中國法治戰略研究中心合作舉辦“華政智庫名家講壇”、“華政智庫講壇”共50余講,邀請司法實務部門的領導、專家和法學界的學者前來主講,講座內容通過媒體大力宣傳,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在服務司法改革方面,司法學研究院曾與最高人民法院、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吉林省人民檢察院、上海市政法委、上海市人大外事委員會、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部級智庫公安發展戰略研究所、蘇州市公安局、廣西欽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重慶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浙江文成縣人民法院、瑞安市人民法院、青島市南區人民法院等多家政法機關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通過課題、論壇等形式圍繞司法改革等問題建言獻策,為司法機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自2016年以來,該院專職研究人員圍繞“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等問題申報上海市智庫內涵建設計劃項目,多次獲批立項,產出了數十項項高層次的智庫成果(省部級以上采批,其中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批示多篇)。其中,有部分研究成果被轉化為具有實踐指導價值的黨政機關“紅頭文件”或者被編入“工作指南”,為助力司法改革、服務司法實踐提供了思想和智慧。
司法學研究院在建言獻策、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服務決策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司法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科學化、系統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為我國的司法改革提供了理論引領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