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孫仲玲:為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培養法治人才
發布日期:2020-09-04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作者:湯瑜
設立“卓越班”、開設“民族法學”等特色課程、定向培養少數民族雙語法治人才、開展“法學+南亞東南亞非通用語”雙學位教育,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結合學校學科優勢,立足西部,培養扎根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建設的人才,取得了不菲成績。

0000.png

人物名片:孫仲玲,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兼任云南省法學會常務理事、云南省法學會瀾湄合作法律研究會會長。

近年來,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在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培養、教學創新、服務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日前,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就此專訪該院院長孫仲玲。

設立“卓越班”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

2012年,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入圍全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為此,我院制定了《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建設實施方案》《法學院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實驗班實施方案》,并嚴格組織實施。”孫仲玲說,該校西部基層“卓越法律人才”培養采用專門設立“卓越班”模式,單獨培養,鼓勵創新型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據孫仲玲介紹,該院“卓越班”學生通常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選拔,二年級第一學期組成“卓越班”,每屆30人左右,實行“3+1學制”:三年本科階段學校學習和一年本科階段校外實習實踐學習,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該院在保證法學專業16門核心課程教學前提下,要求學生適應西部基層政法機關和法律實務部門工作特點和需要,多參加學校以課程或專題講座形式增設的相關教學內容的學習,同時加大實踐教學比重,使其占法學教學總量的20%以上。

該院形成理論導師與校外實務導師共同發力的“雙導師制”,共同完成對“卓越班”學生的培養任務。

獎助體系建設方面,該院在獎學金分配中對“卓越班”學生優先考慮,并設立專門的“卓越法律人才助學金”,資助“卓越班”貧困學生。

開設“民族法學”等特色課程模塊

結合學校學科優勢,整合校內資源,在課程設置上,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開設了“民族法學”“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學”“社會學”“民族地區糾紛解決機制概論”“民俗學”等特色課程模塊。

“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學生走向社會后能夠運用民族法學的理論和知識服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穩定民族地區社會秩序、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繁榮作出積極貢獻。”孫仲玲說,該院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鼓勵和支持學生利用寒暑假,到民族地區開展社會調查,撰寫反映民族地區法治建設情況的社會調查報告和案例分析報告,為畢業后到民族地區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孫仲玲表示,致力于為少數民族服務是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的辦學宗旨,該院“卓越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西部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需要的,信念執著、品德優良、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強的,且愿意扎根西部的基層法律人才。

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方面,該院近年來建立了“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加強與司法實務部門的聯合培養人才,其先后與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云南省人民檢察院、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昆明市五華區人民法院、云南第二女子監獄等20余個司法實務部門,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并通過組織教學實習、開設“法官講壇”等逐步加強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定向培養少數民族雙語法治人才

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作為云南省政法系統“少數民族雙語法治人才”培養單位,多年來,一直堅持定向班招錄和人才培養。“按照省政法委下達的招錄計劃,我校自20099月起,從參加云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考生中共招錄了包括景頗、傈僳、瓦、拉祜、阿昌、德昂、普米、布朗、基諾等24個少數民族的考生共計519名。其中,法院系統144名(涉及定向縣級人民法院56個、8個民族自治州所轄29個縣、其他市所轄20個民族自治縣),檢察院系統76名,司法行政系統299名(涉及71個縣、鄉)。截至20157月,我們已按照培養協議順利完成人才培養計劃。”孫仲玲說。

同時,該院高度重視與政法系統合作培養少數民族法治人才。據孫仲玲介紹,該院曾多次組織召開包括用人單位參加的定向班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專題研討會,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和研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既符合法治人才培養一般規律和體現法學教育主流,又充分彰顯定向法治人才的民族性、地方性、實戰性特點的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

在孫仲玲看來,該校定向班招錄和人才培養,是一項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滿意度較高的“民心工程”,對解決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法治人才嚴重短缺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云南電視臺以“大山深處的法官——少數民族雙語法官班專題報道”為題,深入報道了該院的定向人才培養工作,贏得了眾多社會好評。

此外,針對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法官緊缺的情況,該院還專門設立民族預科班,培養既懂民族語言又懂漢語的人才,培養適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法治人才。

目前,該院畢業的少數民族學生,有的不僅是雙語法官,還是多語法官。孫仲玲說,像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人民法院的劉文真,懂瑤族、苗族及部分哈尼族語言;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縣的施金平,懂彝族、白族語言,現已被任命為審判員;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磨憨法庭的李先勇,除會哈尼族語言外,還會傣族話,2015年被任命為磨憨法庭負責人。此外,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人民法院的吳興香、金祖仙,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人民法院的桑麗麗,均被任命為審判員。

孫仲玲表示,該院下一步還將繼續開展雙語少數民族法治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并完善少數民族法治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與最高人民法院及云南省政法部門合作,推動雙語法官在職培訓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工作的深入開展。

創新聯合育人模式

目前,該院在與政法部門合作建立少數民族雙語法治人才“訂單式”培養模式基礎上,又與知名律師事務所合作成立律師學院,準備繼續推進、深化“行業合作、聯合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近期,該院設立了“真元法學獎學金”“唯真法學獎學金”,組織師生開展社區法律服務、開設法律講座、參與社區矯正等活動,創新與行業聯合育人模式。

孫仲玲表示,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在做好“少數民族雙語法治人才”培養工作之外,目前正在開展“法學+南亞東南亞非通用語”雙學位教育,培養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涉外法治人才。同時,建立和完善質量評估與保障體系,繼續探索畢業生跟蹤調查和第三方評價機制,不斷提升法治人才培養質量。

在孫仲玲看來,該院目前的“雙語法治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教育基地”“律師學院”已積累了一定的培養運用型、復合型法治人才的經驗,初步形成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地區法治建設需要的人才培養長效機制。今后,他們還將在教育教學改革、深化學分制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持續改進。





責任編輯:薛應軍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