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者,度量衡也。所謂‘度萬物、量天地、衡公平’,既是中國計量大學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計量人’的胸襟與抱負,也是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的立院之基。”近日,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院長陳永強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成立于2002年的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依托該校以計量、質量、標準、市場監管和檢驗檢疫為特色的辦學優勢,圍繞“特色名院”戰略,堅持學科交叉融合發展與基礎學科并重發展,著重培養計量、質量、標準化等法治人才與知識產權特色人才,形成鮮明特色。
培養計量、質量、標準化等法治人才
計量、質量、標準被認為是重要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多年來,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秉承學校“計量立校、標準立人、質量立業”為宗旨的辦學理念,圍繞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法治基礎問題,積極開展質量法治、計量法治、標準化法治等特色領域的智庫建設與學術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
陳永強介紹,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目前有多名教授擔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法律顧問,有的教師被聘任為計量法修訂領導小組成員以及標準化法實施條例修訂評估專家。該院教師作為核心成員深度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修訂工作,并多次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立法咨詢工作。除為質量法領域的國家立法建言獻策外,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還組織編寫了國家級規劃教材《質檢法教程》,以及《食品安全法教程》《產品質量法教程》《檢驗檢疫法教程》等特色領域的“質檢法系列教材”。
2018年10月,中國計量大學“質量發展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獲批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庫。陳永強說,該智庫自成立以來,緊跟國家質量發展、標準化發展和計量發展的有關政策,積極開展相關領域的對策課題研究,完成成果要報10余份。近年來,該智庫還積極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單位進一步深度合作,參與相關領域的立法、政策和國家標準制訂等活動。
2019年9月,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批準,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設立了“國家計量法治研究基地”。陳永強說,該基地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國家計量法治研究和計量法治智庫工作,為國家計量領域立法、研究、培訓貢獻重要智慧。
在陳永強看來,智庫的作用不僅僅是建言獻策,還需要擔負培養學生的重要職能。“質量法治智庫和國家計量法治研究基地的設立,為我院培養計量、質量、標準等法治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也進一步帶動了計量特色領域的學術研究,形成了智庫建設、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聯動體系。”陳永強說。
產學研融合培養知識產權人才
多年來,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始終注重學科交叉融合發展,除著重培養質量法治人才外,還十分重視知識產權專業建設,知識產權專業于2005年經國家批準設立,2009年12月,成立中國計量大學知識產權學院,與法學院合署辦公,已有15年建設歷史。
“目前,我院知識產權專業已經形成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是計量標準特色,二是創新實踐特色。”陳永強說,該院利用學校的不同專業優勢,面向理工科學生開設雙學位、雙專業輔修等,將知識產權與標準化、檢驗檢疫、質量管理等學校特色專業進行結合,融合培養具有計量與標準特色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據了解,自知識產權專業開辦以來,該院教師已指導學生申請專利和注冊商標近600件,居全國高校法學院前列。
2012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中國計量大學知識產權學院設立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浙江)基地。該基地獲批前,該院已經建有浙江省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基地、杭州市知識產權人才教育培訓基地、杭州高新區知識產權人才培育基地。至此,該院形成了國家、省、市、區四級聯動的知識產權人才培訓基地。
陳永強說,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和作為全國專利代理師資格考試的杭州考點,中國計量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強調知識產權人才產學研融合培養,構建了由資深知識產權專家、企業知識產權經理人、資深知識產權律師、專利代理師等50多位知名專家組成的兼職師資隊伍,其有效豐富了該院“雙師型”師資隊伍。
陳永強說,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以質量法學(計量、質量、標準、食品安全)與知識產權為特色重點發展,以國家知識產權培訓(浙江)基地和國家計量法治研究基地兩個國家級平臺為支撐,力圖成為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領域特色獨具的知名法學院。
注重特色學科、基礎學科平衡發展
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現有教職工58人,其中專任教師48人,副教授19人,教授9人。在法學一級學科上,該院已經形成了法學理論、民商法學、經濟法學和知識產權等四個學科方向的師資團隊。該院目前已承擔教育部、司法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和其他各類省部級課題100多項。
多年來,除重點培養學生基礎學科素養外,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也十分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目前,在創新實踐上,該院通過實驗教學、實踐教學、互聯網+教學等開放式教學方式,不斷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在教學環節,該院通過開設“實務精英進課堂”“模擬法庭訓練”“診所教育”等實務課程,加強了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技能訓練和提升。同時,該院在多家知名企業,以及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檢察院等公檢法機關建立了大學生實踐實習基地。
“像中國計量大學這樣行業特色十分鮮明的高校,人才培養上要注重特色學科與基礎學科之間的平衡。”陳永強說,基礎學科與特色學科之間的關系好比土壤與樹木之間的關系,沒有基礎學科的支撐,土壤不肥沃,那么特色之樹也很難成為大樹。因此,現代法學教育仍要不斷加強和深化基礎學科的研究,提升傳統學科的基礎研究能力,夯實學科基礎和理論水平。
陳永強認為,加強基礎學科研究并不是要固守這些學科本身,而是要與新時代新問題、與學校特色結合,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生的個人信息、虛擬財產、知識產權等新型問題,以及標準中的專利問題、民法中的質量與標準問題、標準的私法效力問題等,“這些新問題,既要倚賴傳統學科進行研究,又要開拓研究方法和研究視野,由此推進傳統基礎學科知識體系的更新和拓展。”因此,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鼓勵教師利用自己的學科基礎,與學院特色學科進行結合的方式來培育人才,培養和指導學生學位論文寫作。
陳永強說,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未來有四個重點發展方向:民法行政法等基礎學科與計量標準等特色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知識產權與標準等特色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法理、刑法等基礎學科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之間的交叉研究;國際商法、國際仲裁等基礎學科與國際貿易計量、國際標準之間的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