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白佩君:為青藏高原法治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發布日期:2020-04-08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作者:李卓謙

 000000.jpg

1982年開始招生,1983年成立法律系,2005年組建法學院,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是青藏高原最早成立的法學專門人才培養基地。該院1989年在全國率先培養漢藏雙語法律專門人才,2002年開始法學碩士研究生教育,2011年獲得法學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它現有法學理論、民商法學、刑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法律史、民族法學等9個法學二級學科碩士點,2018年,在民族學博士點下招錄、培養民族法學博士。經過近40年的發展,青海民族大學法學學科已經成為集本科生、研究生多層次法學人才培養的優勢學科。

近日,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白佩君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具有“尚德明法、足履實地、博學篤行”氣質,今后會把握“厚德育,鑄就法治人才之魂;強專業,筑牢法學教育之本;重實踐,強化法學教育之要”的精神,形成“教學研踐”并舉發展的法學教育培養體系,把學院建設成為青藏高原一流的具有明顯優勢和特色的高層次法律人才培養基地。

助力青藏高原法治建設

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在辦學過程中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思想,緊密結合國家、青海省重大戰略及法治實踐,夯實法學本科專業基礎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注重區域法律實務和法學特色學科研究型人才培養。

“我們希望把法學院建設成為助力我國西部地區法治建設學科研究、服務地區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搖籃。”白佩君說,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學術研究立足青藏高原區域法治建設,在三江源生態保護、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少數民族習慣法、宗教事務法治化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已出版《藏族古代法新論》《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立法問題研究》《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研究》等專著30余部,并有20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

值得一提的是,由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發起的“青藏高原法治論壇”已成功舉辦四屆。它主要圍繞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一帶一路”法治建設等熱點問題展開,已成為青藏高原獨樹一幟的學術品牌,其在青海省內外法學界產生了一定社會影響。

白佩君表示,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已成為青海省法治建設的智囊團,其多名教授擔任青海省人大常委會、青海省人民政府、西寧市人大常委會、西寧市人民政府等法律顧問或立法咨詢專家;多人擔任各級法學研究會理事或常務理事,其在地方立法、法制宣傳、案件評析、法律監督等方面積極、有效地參與社會服務。

“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定位清晰。”白佩君說,本科教育方面,它以本為本,注重質量,突出特色:以漢藏雙語訴訟、青藏高原環境保護法律建設、少數民族習慣法教學為主。研究生教育階段,師資結構優化,找差距、補短板,力爭在短期內達到法學教育基本要求。在人才培養思路上,它堅持“立足青海、面向西部”,其人才培養規格實行“111”模式,培養時段實行“3121”模式,同時積極服務青海社會經濟發展,參與“一帶一路”倡議。

白佩君表示,自元代以來,青海形成了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格局,形成了穩定和諧的民族社會結構,積累了豐富的處理民族關系的地方性經驗。“我們法學院通過對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民族法治建設、青藏高原生態法治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將本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優勢,推出的成果在民族法學領域產生廣泛影響,為民族地區長治久安和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白佩君說。

打造區域特色學科

歷史積淀深厚,經過幾十年的積淀、發展,形成了民族法律文化、民族習慣法、民間法和青藏高原環境資源法學等符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需要的特色學科,尤其是在法學(漢藏雙語訴訟方向)與區域特色結合方面,形成了較完備的學科與專業教育培養體系。

目前,青海民族大學法學學科除基本覆蓋傳統法學教育研究方向外,還重點關注依法治國框架下的青藏高原法治進程、青藏高原區域民族習慣法與國家法互動關系、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構建、宗教管理與法治、多元文化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民族區域自治法與少數民族權益保障等內容。

白佩君介紹稱,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擁有省級科研機構青海省法學研究所、校級科研機構民族法學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環境保護法學研究中心及其他相關研究機構;擁有一支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合理,精通雙語、熟悉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高層次師資隊伍;還擁有學校法律援助中心、漢藏雙語法律人才教育與實踐中心及20多個法律實務訓練基地。

白佩君表示,該學院今后將充分利用對口支援優勢,加大教師培養力度,鼓勵、支持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鼓勵教師申報出國研修,開拓國際視野,提高專業水平;加大科研獎勵力度,支持和鼓勵教師產出一批高質量原創性論著;利用現有師資力量,組建由博士、教授及相關學科帶頭人組成的老、中、青人才梯隊;進一步優化考核評價體系,鼓勵教師充分利用實務部門、合作單位等資源優勢,爭取立法評估、地方立法、第三方委托等橫向課題;積極與青海省各級法律部門合作,推進民族地區法律實務人才“訂單式”培養工作,拓寬學生就業渠道。

據了解,作為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中國診所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單位、政法干警招錄培養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截至目前,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已為社會輸送5000余名合格的法律人才和優秀科研人才,為青藏高原乃至西部民族地區法治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撐。

培養藏漢雙語訴訟人才

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的雙語訴訟專業是青海省特色專業。它實施4年制本科教育,按照法學(藏漢雙語訴訟)專業特點,制定培養方案。白佩君說,該專業前3年專注法律專業、漢藏翻譯學習,第4年注重實務教學,重點開展藏漢雙語訴訟模擬法庭活動,學生前往藏區法院旁聽藏漢雙語訴訟案件審理,邀請藏漢雙語實務專家開展藏漢雙語法學教學與交流,同時組織學生參加為期一學期的專業實習。

“本專業主要培養政治素質過硬、系統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又能熟練運用藏語,具備藏語交際能力和翻譯技巧等雙語使用技能,熟悉藏區傳統、習慣、風土人情,能夠‘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適應民族地區基層法治建設和社會穩定的高層次優秀藏漢雙語復合型、職業型法律人才。”白佩君說。

為此,青海民族大學積極引進熟練掌握漢藏雙語的法律人才充實教師隊伍,組建漢藏雙語法律人才團隊,積極聘請精通漢藏雙語的法律實務人員為實務教學導師,申請學科建設專項經費組織翻譯及編寫藏漢雙語法律教學參考書。在解決雙語法律師資基礎上,不斷修訂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加強教學質量監控。但目前該學院仍面臨漢藏雙語法律教學師資緊缺、漢藏雙語法律教學教材少、尚未形成較成熟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等困難。


責任編輯:薛應軍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