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梅傳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西南政法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多年來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法治人才。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是1998年學校院系調整中,由原法律系憲法與行政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訴訟法教研室以及原刑事司法系部分教師組建而成,原名法學三系,2002年改為法學院。近日,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就該學院的教科研特色等專訪了該院院長梅傳強。
學科及人才培養特色
記者:目前,貴院學科設置及師資隊伍如何?教學方面有哪些特色?
梅傳強:我院下設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與司法文書四個教研室,擁有刑法學和訴訟法學兩個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位點。我院所屬訴訟法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刑法學科是重慶市重點學科。我們擁有訴訟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毒品犯罪與對策研究中心2個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還與最高人民法院共建人民法庭研究中心,與最高人民法院、新華數據公司共建執行研究院,與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共建國家毒品問題治理研究中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共建刑事檢察理論研究中心。
我院現有專職教師9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3人,碩士生導師66人;50歲以下專職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孫長永、唐力和我先后獲得全國十大中青年法學家、重慶市教學名師、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等稱號;孫長永、唐力、石經海、陳偉、王杏飛、張吉喜等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等。
在教學特色上,我院以“實踐性教學觀”為教學理念,以模擬法庭、模擬仲裁、法律診所、實習實踐、案例教學、辯論比賽等為具體教學方法,將實踐性教學融入法學教育各個環節,科學設計多層次實踐項目,構建了立體式、多交叉的實踐教學模式,打造了科學高效、統籌兼顧的法學實踐教學體系。
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特別是研究生教學方面,我院專業核心課程都采用了“多師同堂、專題研討式教學方法”,即每個專題上課教師至少有3名,包括1名主持教師、1名主講教師、1名參與教師;除校內教師外,還包括校外實務專家;根據專題需要,既有實體法教師,也有程序法教師。這種教學改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記者:貴院人才培養的特色是什么?
梅傳強:我院人才培養的特色是“實務教育與論辯文化”,這也是我校法學專業的辦學特色。我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是,以法官、檢察官、律師、政府工作人員、企業法務人員等崗位群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以法律職業能力為核心,著力培養系統掌握法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司法實務技能,具備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能夠在國家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法律實務和法學教育、研究,以及社會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我院對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行分類培養、分類管理。前者注重學術創新能力培養,以培養具備扎實基礎理論和系統專門知識,能夠創造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和獨立擔負專業工作的高層次研究型人才為目標;后者注重實踐創新能力與職業發展能力培養,其以培養具備全面職業素養的應用型、職業化高層次專門人才為目標。
與法院、檢察院、律所建立緊密的人才培養關系,推動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實務專家進課堂,實現人才培養過程與實務部門需求間無縫對接,實現法學專業教育與實務部門法律職業訓練聯合培養深度融合。同時,我院參與了“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并選派專任教師講授相關專業課程。
實踐教學的創新
記者:貴院在實踐教學方面有哪些創新做法?
梅傳強:近年來,我院著力改革教學模式,強調實踐性教學,加強與實務部門的合作。
第一,制定實踐教學方案。順應國家法律人才教育需求,我院近年來重新制定了學生培養方案,實行理論教學方案與實踐教學方案雙軌制,增加實踐教學課程的種類和學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教學中的比重。
第二,強化實踐教學師資。我院從數量和質量上對實務導師進行把控,聘請了近200名來自全國各級法院、檢察院、律所等實務部門的專家做兼職教師和實務導師,共同參與和指導學院的實踐教學工作。
第三,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我院在廣東、重慶、四川、浙江、江蘇、安徽、河南、云南、貴州等多個省市的法院、檢察院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每年均會派專職教師帶隊前往各個實踐教學基地,指導和輔助學生進行集中實習,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
2019年開始,我院在法律(法學)碩士研究生中遴選試點班,開展“學校+聯合培養基地”人才培養新模式:學生第一學年在我院的法律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五分院)實習,擔任法官助理和檢察官助理,所有課堂教學(理論學習)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進行。這一培養模式契合了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提高了法律碩士研究生的實務能力和實踐技能。
國際交流和人才培養優勢
記者:貴院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取得哪些成果?
梅傳強:近年來,按照“走出去、引進來”的思路,我院每年均選派3-5名青年骨干教師赴海外高水平大學攻讀學位或者進行為期10個月以上的研修,目前學院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絕大多數均有海外學位或訪學經歷。
依托重慶市“巴渝引智計劃”及學校國際化人才項目,我院每年邀請3-5名海外高水平大學的著名學者、教授作為“短期外專”到我院進行講學,拓展師生的國際化視野。我們先后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研究科、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法學院等海外知名法學院系簽訂合作協議,就師生互訪、共同舉辦國際會議、開展課題研究等合作。同時,我們鼓勵和支持我院學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項目,并在語言學習、海外學習費用方面給予相應經費支持。
記者:除上述內容外,貴院在法律人才培養方面,還有哪些優勢?
梅傳強:在多年實踐探索中,我院已形成獨特的人才培養優勢。
第一,構建適宜人才全面發展的精英教育。我院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不同潛質,克服了一般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單一化、同質化傾向,積極搭建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質的平臺,例如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探索多種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因材施教,以順應法學教育以及一流學校、一流學科的教育發展趨勢。第二,依托國家級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第三,龐大而多元的優質校友資源。無論是在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實習基地等方面,還是發展橫向課題研究、為學生提供就業經驗和就業渠道等方面,我院的校友資源均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