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馬旭東:專注民族地區法律人才培養
發布日期:2020-03-19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作者:李卓謙
圍繞民族地區法治人才需求,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法學學科,著重在民族地區法律人才培養方面下功夫,青海師范大學法學教育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319110104.jpg   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馬旭東

青海師范大學法學本科教育始于2001年,20157月,成立法學與社會學學院,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目前該院學風純正,法學、社會學學科融合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

據了解,該學院組建之初,首任院長王作全教授曾提出“開門辦學,密切聯系實際”“不放棄學術立場、不迎合不當需求”等理念,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日前,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采訪的該院副院長馬旭東表示,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地處青藏高原,相對年輕,朝氣蓬勃,盡管它在軟硬件建設方面還有些差強人意,但在教學科研方面也是可圈可點。

“希望學院今后進一步加強對地方法治、社會治理等的關注,扎扎實實地做‘一地一縣’調研,精準把脈,為地方法治建設等提供高質量的智力支持,并將其轉化為教育優勢,為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做出更大貢獻。”馬旭東說。

學院發展以區域需求為導向

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前身為政法學院,2015年將現有專業整合單獨建院。乍一聽“法學與社會學學院”頗拗口。據馬旭東介紹,之所以沒有直接命名為“法學院”,是因為該院首任院長王作全教授認為,法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均為法學門類下的專業,在院系名稱中去掉社會學稱謂,很可能造成對社會學學科的忽視,且法學應走學科融合發展道路,遂有了國內較為少見的“法學與社會學學院”。

馬旭東說,青海師范大學法學教育起步較晚,在建設規模、傳統二級學科發展方面,它無法與國內已形成獨特風格的法學院相比。但近年來,該院一直緊緊圍繞民族地區法治人才需求,著重在民族地區法律人才培養方面下功夫,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法學教育的根本所在是法科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馬旭東說,他們將該學院法學專業發展定位為“區域一流”,就是想立足區域,踏踏實實為民族地區法治建設做出應有貢獻。

青海地處西北,經濟欠發達,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在發展過程中,它需要面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國家法制統一與民族自治、國家法與習慣法等眾多事關社會穩定、區域發展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在嚴格執行教育部有關標準的情況下,2017年增設了藏漢雙語法學專業,其目的在于結合區域特點,走錯位發展之路。馬旭東表示,該學院今后將進一步堅持以區域需求為導向,堅持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對接,致力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增強其服務地方的能力。

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法學學科

在師范院校中,法學專業的價值如何體現?在西部民族地區,法學專業的作用、價值何在?追問這些問題,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形成了獨特的發展目標:建設區域一流、特色鮮明,并切實滿足區域人才需求的法學學科。

馬旭東認為,建設區域一流,就必須培養優秀的法科畢業生。能否培養出優秀畢業生,又取決于法學教育。在民族地區從事法律實務,只掌握法律知識遠遠不夠。為此,該學院明確要求法科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人文素養、科學知識,并就此設置了相應課程,如利用學院在民俗學、民族社會學等方面的優勢,開設了《民俗學》《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等課程。同時,該學院通過學術講座、實務講堂等有效形式,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參與民族地區法律實務討論。

馬旭東表示,他們從民族地區法律實踐出發,在教學及科研方面,注重對民族地區現實問題的分析、研究,尤其注重對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以使其培養的人才能在較短時間內適應民族地區法律實務工作的實際需要。同時,該院要求學生利用假期參與社區調解等方面工作,以促進其了解民族地區法律運用方面的實際,知曉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努力通過學習彌補。

基于如上考慮,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將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為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培養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備力量,使其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奠定堅實基礎。

專注雙語法律人才培養

在民族地區,由于雙語法律人才缺乏、有效溝通受阻,很難有效保障部分少數民族在訴訟中的權利,甚至可能因為翻譯不當引發群體性事件。因此,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積極響應最高人民法院、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民族地區民漢雙語法官培養及培訓工作的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開展藏漢雙語法學教學,并積極引進藏漢雙語師資,從已具有民族語言文字能力的考生中招收法學本科生,在教學中切實采用藏漢兩種語言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通過民族語言,準確翻譯國家法律,該學院不僅積極組織學院雙語法學教師編譯國家審定的法學教材,開設《藏漢雙語法律術語翻譯》等課程,還開門辦學,與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青海省人民檢察院等實務部門共建民族語言法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在青海、西藏、甘肅、江蘇等省區聘請近20名雙語實務導師,在部分法學課程的教學中采用“雙師同堂”教學模式。同時,在實務部門大力支持下,該院積極開展“藏漢雙語模擬法庭”等校內實訓活動。

2018年至2019年,該學院與青海省人民檢察院共同舉辦了為期一年的全省雙語檢察官培訓,共培訓學員31名。在培訓期間,學院積極引導實務部門學員與在校大學生之間深度交流。

20187月,學院成功舉辦“全國首屆民族語言法律人才培養暨漢藏雙語法學教育論壇”,邀請國內開展藏漢雙語教育的高校及實務部門工作者參加討論,為其整合藏漢雙語法學教育人才奠定了基礎。

2019年經青海省法學會批準,以學院為依托,成立了“青海省民族語言(藏漢雙語)法學教育研究會”。這是全國首家藏漢雙語法學教育的專門研究會,其不僅為今后做好藏漢雙語法學教育提供研究平臺,也對聚攏藏漢雙語法學教育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青海師范大學創新藏漢雙語教師教育模式,深化藏漢雙語教學改革,在國內率先研究制定藏語水平等級測試國家標準和藏漢雙語教師能力標準,建成了“國家民委雙語人才培養培訓基地”,藏漢雙語人才培養培訓水平在五省(區)藏區處于領先地位。“我院將依托學校優勢,一以貫之地加強藏漢雙語法學教育。”馬旭東說。

諸多困難,尚需解決

目前,雖然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已形成了區域特色明顯的教科研優勢,但作為地處祖國西部的“年輕”學院,它在發展中也面臨一些困難。

據馬旭東介紹,首當其沖的是高層次人才引進客觀障礙多。為解決該難題,該學院一方面加強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宣傳力度,并對本地生源的高層次人才予以調研和關注,有針對性地施策,加強自身在“事業引人”“感情引人”“環境引人”等方面的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教學科研氛圍;另一方面改變原有的觀念,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加大人才柔性引進力度。

“近年來,我們通過與省外高校法學院建立聯系,尤其是和部分內地尚沒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的地方高校法學院通力合作,將其優質師資柔性引進學院,使其承擔部分課程,也為其教師積累培養研究生的經驗,從而達到合作共贏。”馬旭東說。

此外,該學院深度挖掘省內外實務部門資源,積極與實務部門聯系,聘請實務導師,讓具有一定教學經驗并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實務導師進入課堂,進一步縮短學生就業后的職業適應時間。同時,該院還積極嘗試理論教師與實務導師之間“拼課”,乃至“雙師同堂”等教學模式,積極發揮實務導師的作用,彌補院內師資緊缺方面問題。學院還積極組織和鼓勵青年教師加強學習,通過報考博士、進修學習、短期培訓等形式,不斷提高年輕教師成長,增強其自力更生能力。

在教學資源方面,該學院現建有模擬法庭、社會工作教學實驗室等校內實訓基地,但尚不能滿足現今教學的需求。限于場地等諸多因素影響,法學與社會學綜合實驗室、法律診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均尚未建成,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實踐教學工作開展。“目前我們也在積極向學校申請,并與青海省司法廳等實務部門在積極謀劃實訓基地的建設。”馬旭東說。

由于建設經費不足,其部分教學活動也遇到了諸多困難。馬旭東舉例說,藏漢雙語法學班學生,手頭不僅有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學教材,還有該教材翻譯為藏語的配套教材,但許多學生來自牧區,經濟負擔有限,而翻譯的教材通常較貴,“針對這一情形,我們也在爭取律師事務所等的資助,但這并不具有可持續性。”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些學生學習的不便。目前,雖然他們也在積極探索諸如教材循環利用等舉措,但有些工作的開展尚需更多經費方面支持。

但馬旭東表示,新學院、新團隊、新風貌,盡管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但學院教師團結一心,都想出種種辦法克服困難,這讓他很感動,也對學院的發展充滿信心。“團隊的風貌就是學院的底色和氣質,也是我們學院建設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內在精神。”馬旭東說。


責任編輯:薛應軍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