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籬,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省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會長。
西南財經大學直屬教育部,是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設有全國首個金融法學博士授權點。它與其他高校相比,法學院人才培養有何突出特色?在實踐教學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近日,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就此專訪了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魯籬。
金融法學特色及亮點
記者:貴院金融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的特色、亮點是什么?在金融法學方面,貴院曾取得了哪些主要科研成果?
魯籬:2011年,我院金融法學博士授權點獲準設立,現有專兼職教授20人,其中專職教授8人;擁有國內唯一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法研究中心”,基地負責人是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高晉康教授。該基地著重致力于金融學與金融法的突破和跨學科研究,以中國金融安全為主題,深入研究在國際化條件下金融風險的防范、網絡銀行、金融隱私、民間金融、農村金融等問題。我們每年組織召開的“中國民間金融規范化論壇”在學界、業界有很高影響力。
記者:貴院在學科設置上有哪些亮點?
魯籬:我院在2010年已經取得法學博士一級學科授權點,是學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學院。
在學科設置方面,我校法學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我院是教育部授予的國家“首批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校外法學教育實踐基地”,獲批教育部“法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我院擁有國內金融法方向唯一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法研究中心”;擁有全國首家以信息工程學和統計學進行法治理論與應用研究的“法治量化與信息工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法治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環境與資源法學”科研創新團隊;擁有針對企業高管開設的法律思維、經濟法、民法、刑法、國際經濟法、商法等多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及省級精品課程。
我院現有專任教師57人,教授27人,副教授26人。其中,教育部“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400余人,其中,本科生700余人,碩士研究生7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余人。
人才培養:入主流,辦特色
記者:在法治人才培養方面,貴院主要有哪些舉措?哪些優勢?
魯籬:我院秉承“入主流,辦特色”的教育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我們充分利用國際、國內、校內優質教學、科研資源,大力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不斷推動法學理論改革發展,產出促進法治中國和社會進步的學術理論成果和智庫成果。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院著力打造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在“入主流”基礎上,更好彰顯財經學科特色,在本科專業中專門開設了法學-會計、法學-金融雙學位班,且取得了很好效果,相關教學改革成果2014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目前已形成顯著的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一是注重復合型法律人才培養,特別是財經法律人才培養,強化交叉學科運用;二是在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更注重多學科法學方法的運用,更重視法律實證教學及研究;三是注重法律職業技能和素養培育,著力提升學生法律職業能力。
當然,作為位列西部地區成都市的院校,我院受地域等因素影響,仍存在高端師資引進難,學術影響力亟待提高等問題。下一步,我們將采取“外引內培” 等多種措施,著力提高師資隊伍實力、影響力,同時進一步發揮已有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加強法學與財經學科的融合,提高我院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水平和高度。
記者:貴院在實踐教學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魯籬:我院秉持法律教育的精髓和要旨,著力提升實踐教學,采取了多種措施。首先,堅持以本為本,把本科教學改革作為重中之重抓緊抓好,將其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加強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創新,不斷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其次,在教育教學改革上,面向市場,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經濟、法律全球化。一是在本科課程設置和教學上突出抓“入主流”“辦特色”,加強跨學科學習和培養。二是在教學中,特別注重理論教育與社會實際的結合,如與地方法院密切合作,建立多個教學示范基地、實習基地等,進一步促進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的結合。我們開創性地提出和實踐“法律醫院”實踐性教學,其教學改革成果2018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最后,我院還充分利用學校經濟學、管理學學科優勢和資源,促使法學與經濟學交叉融合發展;在學生培養中,率先實行“雙導師制度”,把教書育人真正落到實處;同時,抓好學生到法院觀摩庭審、模擬法庭、普法宣傳等多個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國內外法學教育資源,不斷舉辦專題講座與學術交流等,開展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
科研、服務地方建設成果突出
記者:近年來,貴院取得了哪些重要科研成果?
魯籬:我院積極推進“以科研促教學”“研學合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發展思路,通過實施科研精品工程,強化科研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教師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質量。截至目前,我院教師共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家社科重大研究專項、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科研課題200余項。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和《Economic Inquiry》等中外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千余篇,并在中國、德國和日本等中外知名出版社出版專著100余部。近年來,我院共有幾十項成果分別獲得教育部、司法部和四川省政府等省部級以上獎勵。
記者:近年來,貴院在服務地方法治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魯籬:多年來,我院一直致力于理論研究服務社會工作,與成都市溫江區司法局共同搭建的公共法律平臺受到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時任司法部部長)張軍現場調研時的高度贊揚,也得到了司法部黨組書記袁曙宏的高度稱贊,成為全國校地合作公共法律平臺的典型代表。此外,我院多次參加國家和地方立法工作,主持承擔國家發改委、四川省人大等相關立法的起草工作,如主持參與《行業協會商會法》(草案)、《四川省物業管理條例》《四川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等立法,參與若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案例的論證等。另外,我院還多次參與“法治四川”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制度構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和稱贊。
注重國際交流 知名校友多
記者:貴院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魯籬:我院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美國特拉華大學、日本大阪學院大學等建立了長期的校際交流合作關系。每年有外國專家來我院講學、訪問,我們也曾先后派教師到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進行考察、訪問、講學、留學。
記者:貴校法學教育歷史悠久,有哪些知名校友?
魯籬: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的歷史可上溯至1925年光華大學的法學教育。1946年在光華大學成都分校基礎上成立的成華大學按光華大學院系組織辦學。20世紀40年代成立的正陽法商學院、相輝文法學院作為西南財經大學僅有的兩所法科前身學校,為光華法學的發展積淀了深厚底蘊。
我院先后涌現了諸如“中國近代法律教育奠基人”之一江庸教授、被譽為“中國憲法理論先驅”的蕭公權教授、“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張君勱教授等一大批著名的法學家、教育家。
2001年10月,我校原法學系與人口研究所合并組建法學院,2007年5月人口研究所并入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法學院進入新發展時期。
在近100年的發展歷程中,我院堅持法學教育面向學生、面向社會、面向世界,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累計培養畢業生近8000人,成為培養我國具有財經特色法律人才的重鎮。除上述知名校友外,我校還有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陳明國,西南政法大學原副校長劉俊教授,河北經貿大學原副校長柴振國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優秀律師李正國,上市公司智度集團和國光電器董事長陸宏達等知名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