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山,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兼任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模擬法庭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四川省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當前,全國高校全力開展“雙一流”建設,作為國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及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校,四川師范大學法學學科建設有何特色?他們注重培養怎樣的法治人才?近日,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就此專訪了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陳山。
學科特色明顯
記者:目前,貴校法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方面形成了哪些特色?
陳山:我院在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刑法學、民商法學、憲法與行政法學、訴訟法學四個二級學科方向招收法學碩士研究生;招收法學本科與非法學本科法律碩士兩種類型的法律碩士研究生。
其一,刑法學。本學科注重運用刑法哲學、刑事政策學的基本原理,對刑法解釋、犯罪論體系等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我們在定罪機制、因果關系、違法性認識、共犯與身份、量刑規范化等前沿領域頗有建樹,并結合行政法、民商法等學科對教育領域犯罪、公司犯罪、計算機犯罪、知識產權犯罪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取得了重要學術成就。
其二,民商法學。本學科方向覆蓋民商法主要領域,不僅在民商法總論、網絡知識產權、證券、保險、投資基金以及勞動與社會保障等方面注重理論建構,而且更重視服務地方發展與法治建設,并在社會組織、社會服務、社會保障、財稅改革、科技轉化、民辦教育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應用性成果。
其三,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本學科方向結合我國法治建設需求,重點圍繞憲法、行政法、人權法、教育法三個方向開展學科建設,主要集中于憲法保障、人權保障、憲法價值、憲法正義等理論前沿以及國家和地方行政法制研究,其研究成果特色鮮明。
其四,訴訟法學。本學科方向涵蓋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司法制度等主要領域,立足于我國西部地區司法改革及司法實踐,以刑事訴訟方向與司法制度為中心,在刑事司法人權保障、量刑程序改革、法院制度、刑事和解、少年司法等領域展開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近年來,四川師范大學法學學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依托學校教育學、心理學學科基礎,建設了教育部與四川省教育廳省部共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在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及教育法治研究方面形成了突出優勢。
記者:近年來,貴院教師取得哪些重要科研成果?承擔國家哪些科研項目?
陳山:近年來,我院教師在《日本法學》《日本專修法學論集》《澳門法學》《法令月刊》《中外法學》《法律科學》《現代法學》《法制與社會發展》《法學》《政治與法律》等海內外法學權威性刊物及其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在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專業出版社出版專著20余部。我們先后承擔了“定罪視野下犯罪成立要件確定機制研究”“網絡著作權研究”等20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高級別研究項目。
人才培養注重融合“師范”優勢
記者:與其他高校法學院相比,貴院人才培養有何突出特色?
陳山:我院注重培養地方性、區域性法學專業人才,提出了“面向西部、面向基層、面向法律職業,培養德法兼修、知識復合、富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致力成為四川乃至西南地區實力突出、特色鮮明的卓越法治人才培養基地。在人才培養中,我們堅持法治人才的實踐性、應用性導向,融合了師范教育的學科優勢。
第一,始終堅持實踐取向、強化素質+職業,其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特色鮮明。構建“1234”培養模式、搭建“一體四翼”資源平臺,采用“紙上談兵—沙盤演練—實戰演習—職場實戰”的仿軍事訓練模式,強化素質+職業+實戰,學生在國際國內法學類競賽中成績優異,教改成果獲省級教學成果獎2項并在近20所高校推廣。
第二,突出交叉融合、強化法學+教育,法治教育及普法人才培養優勢明顯。同時,著眼法治中國,依托師范優勢、省部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圍繞“法律七進”,強化課堂、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讓師生廣泛參與區域普法、法律援助等活動。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犯罪預防等工作成效明顯。
近年來,我院與四川省三級法律援助中心合作,組織學生120人次到成都、眉山、涼山等地參與基層法律援助、禁毒防艾工作,將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融為一體,成效明顯。
記者:目前,貴院師資力量如何?
陳山:我校法學學科可追溯自1938年遷往四川三臺辦學的國立東北大學法學院,1996年獲得憲法與行政法碩士學位授權點,2001年成立法學院;2011年獲批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3年獲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是四川省最早同時擁有法學碩士一級學科與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等院校。目前,我院法學專業本科學生有1024人,研究生有117人;專任教師48人,教授9人,副教授17人,其中18人擁有法學博士學位。
與法律實務部門廣泛合作
記者:貴院在教學互動、實踐教學方面有哪些做法及創新?
陳山:我院積極推動“仿真+實戰”型實踐性教學模式,推行“案件分析+實務模擬+法律診所訓練”多層次實踐教學,打造虛擬仿真“金課”體系。目前,已建成覆蓋民事、刑事、行政領域的三級全息案件資源庫,收錄案件近2000個;與實務部門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平臺30余個;選派學生擔任實習法官助理等。
同時,探索“過程監控+動態反饋”教學管理模式創新。開展課堂出勤網上考核試點;強化過程考核,要求學生平時成績占比不低于30%,部分實踐課程達70%;推行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專業競賽獲取學分制度;將案例分析報告納入畢業論文考核。
堅持“教師主體+學生中心”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發展“互聯網+法學教育”,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支持教師結合研究課題開設法學前沿與創新課程10余門;建立“一書一會一論壇”學生自主學習機制,組織學生定期舉辦讀書會,支持學生自辦學校內部刊物《師大·西部法治論壇》。
記者:在服務國家及區域法治建設方面,貴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陳山:2014年,我院獲得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授牌,成為四川省首批地方立法評估協作基地,受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委托參加了“四川省設區的市及自治州地方立法評估”工作,對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確定的2016、2017年共計35件四川省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進行了審查評估,形成了11萬余字的審查報告。2018年10月25日,以我院三個研究中心以及實驗實訓中心為基礎性支撐的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成立。它是由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和四川省教育廳共建的西南區域首個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法治宣傳與師資培訓機構。2019年10月,該中心參加了教育部有關“教師懲戒權”的立法調研活動,提供了中心的建議稿,受到教育部政策法規司的肯定。
積極拓展國際交流
記者: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貴院主要取得哪些成果?
陳山:我院與日本刑法學界保持了較好的國際間學術合作關系,近年來舉辦了多項活動:其一,在我校連續舉辦了兩屆“中日刑事法學術研究會”。2014年5月,第一屆“中日刑事法學術研究會”在我校召開,主要圍繞“刑法解釋”等主題展開深入探討。2017年6月,第二屆“中日刑事法學術研究會”主要圍繞著“過失犯”展開討論,共有60余名專家、學者到會。其二,我校刑法學科多次受邀參訪日本,致力于推動中國刑法理論國際化。唐稷堯、張光云、蔡鶴、陳山等教師赴日本專修大學交流,并發表“中國刑法的解釋”“中國刑法犯罪概念”等主題演講。
此外,我院近年與泰國蘭實大學法學院、美國托馬斯·杰佛遜法學院合作辦學,聯合培養法學碩士或者JD,與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國際交流中心合作開展法律英語學分項目。
原標題:培養德法兼修的應用型法治人才——專訪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