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注重與經濟、管理學科交叉融合,重視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努力打造“學、練、賽、獻”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使其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上有了復合優勢。
“真正的一流財經大學應當‘經管法’并重,我們學校的法學專業應當成為財經類大學的骨干性、支撐性專業。”近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張世君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時說,他們法學院目前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法商并重
在人才培養方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簡稱首經貿法學院)結合財經類高等院校特點,注重與經濟、管理學科交叉融合,使其學生在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上具有了復合優勢。張世君介紹稱,該校工商管理學院、勞動經濟學院、財政稅務學院、會計學院等都開設了經濟法、商法等法學核心課程,“這些課程都由我們法學院老師授課。財經類大學的特點是讓學生走法商結合的道路,特別是在博士研究生培養方面,要突出財經類大學法學專業辦學特點,重點培養法律經濟學專業博士生。”
目前,首經貿法學院除開設專業核心課程外,還加大了財經法學模塊建設,將稅法、票據法、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金融法等都放在財經法學模塊。“我們要求學生從財經法學模塊選取若干課程。任意選修課模塊中,要求學生在全校其他學院開設的課程中至少再選三門課。一般情況下,我院教師會引導學生選修經濟管理類課程。”張世君說。
此外,考慮到許多學生畢業后會選擇繼續到海外求學深造,或在涉外律所或外企工作,在人才培養方面,首經貿法學院除設置財經法學模塊外,還設立了學術型、實務型、涉外型課程模塊。在涉外型課程模塊中,該院的世界組織法、國際商法、國際稅法、海商法等8門課程采用雙語或全英教學。
目前,首經貿法學院教師大多為畢業于國內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博士或有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經歷,其畢業院校多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張世君說,許多教師在求學期間或入職后有海外訪學經歷,外語表達能力好,尤其是國際法教研室的教師。
張世君介紹稱,首經貿法學院下設法理學、民商法、經濟法、國際法、公法等五個教研室。作為全國財經院校中第一批獲準設立經濟法專業的高校,該校從1984年開始招收法學專業本科生,1993年建立經濟法學碩士點,2009年獲法律碩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3年獲法律經濟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同時招收法律經濟學方向博士后研究人員。目前,40名專任教師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28人,占70%;在讀博士4人,占10%;50歲以上教師11人,50歲以下教師29人;18人有境外學習經歷。其法學專業每年招收本科生120人左右,研究生80人左右。
在張世君看來,首經貿法學專業師資隊伍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以及學緣結構合理,能較好地滿足教學需要。
知行合一
張世君表示,首經貿法學院注重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運用案例研討、法律診所、學科競賽、實務訓練、專業實習等多種手段,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特點,從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并努力打造“學、練、賽、獻”的多元化法學實踐教學體系。
學,就是開設法庭競賽實訓、項目投資法律實務、法律文書寫作等各類實務課程,鼓勵教師采用案例教學、實訓教學、診所教學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傳統課堂教學,我們提倡和鼓勵老師與學生互動,針對熱點案例提問討論。”張世君說,這比單純在課堂上灌輸理論知識的教學效果要好很多,尤其是在法律診所教學中。
張世君說,首經貿法學院是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診所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單位會員,其法學診所研發了“云律通”智能法律服務系統。北京市平谷區司法局已將該系統嵌入“法治平谷”微信公眾號,為平谷區群眾提供人工智能技術支持的法律服務。該系統也是該院多年實踐教學智慧轉化的成果。同時,該院還在探索“雙師型”課堂,每學期拿出兩三周時間邀請檢察官、法官、律師走進課堂,與學生交流、討論。
練,是指首經貿法學院通過簽訂協議方式建立實習基地近20家,要求學生到法院、檢察院、司法局、律師所、企業等單位進行專門的司法實習。
“學生在大二暑假期間被集體安排實習一個月時間,我們根據學生興趣將其分別送到法院、檢察院、律所、企業、公司實習,且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張世君說,部分司法機關,如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等還曾將部分案件審理放在其學習模擬法庭進行,實踐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實習結束后,由實習單位和學院指導教師共同填寫評語,評選優秀實習生、優秀實習團隊和優秀實習報告。
賽,是指首經貿法學院不僅在培養方案中設置競賽類課程,還組織學生參與不同類型的學科競賽,如北京市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中國WTO模擬法庭競賽、杰賽普模擬法庭辯論賽、國際刑事法院模擬審判競賽、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競賽、模擬國際商事仲裁等。“這些競賽非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書面寫作能力、法律運用能力、學術思考能力、法庭辯論能力等,對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張世君說。
獻,是鼓勵學生通過法律咨詢、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回報社會。張世君說,目前,首經貿法學院教師已組織學生開展了大量普法咨詢、法律援助活動,曾指導學生辦理案件30余起。值得一提的是,該院在校師生和部分校友還共同發起校友法律援助計劃,為全體師生提供一定范圍內的免費法律服務。
另外,首經貿法學院還積極探索第二課堂建設,通過對大學生能力構成模塊的精準分析,將學生能力培養整合為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下提供工作坊、實踐體驗等,供學生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選擇。該學院平均每年組織工作坊50余場,自辦模擬法庭競賽、專業辯論賽、論文大賽等多種競賽,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聯合培養
據了解,首經貿法學院還注重學生的海內外聯合培養。基于北京市“雙培”計劃,該院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實行人才交叉培養。張世君說,按照該計劃,首經貿法學院本科生第一、二、三學年在外校修讀,第四學年回本校修讀,修滿規定學分準予畢業,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者,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此外,該院還與美國天普大學、密西西比學院、圣約翰大學等多所大學法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包括教師互訪、合作科研、學生交換項目等合作交流活動,與美國天普大學法學院共同合作推進的“4.5項目”成效顯著。同時,該院還選派多名教師到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密歇根大學、美國天普大學等海外高校訪問、學習,選派學生到海外參加短期或長期交換項目。
“我們經常邀請海外知名學者、教授開展學術講座,甚至邀請外教進行全英教學,開闊學生國際化視野。”張世君說,今年10月25日,首經貿法學院加入了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等16所亞洲頂尖高等院校法學院發起創立的亞洲法律學會。他們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與亞太地區其他高校法學院科研學術交流與人才聯合培養,并努力拓展海外實習基地。
原標題:培養法商并重、知行合一的法治人才——張世君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