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明
核心提示: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積極推進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發展,通過特色教育培養復合型、融合型人才,確立了其法科教育優勢。
山東大學法學教育始于20世紀早期。目前,山東大學實施“一校三地辦學”一體化發展戰略,法學學科分別在青島校區、威海校區兩地辦學。兩個法學院凝聚特色、協同發展,合力共建山東大學法學學科。
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院長肖金明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時介紹稱,目前,該學院擁有政治學、社會學、法學三個學科,形成了以法學為體、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為翼的專業布局。
“人才培養的使命、教書育人的本分、以本為本的理念,教學相長的傳統,加上山東大學的文史底蘊、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的法政特色,我院已經形成了一流法科人才培養優勢。”肖金明說,該法學院未來將積極貫徹山東大學一校三地辦學、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完善山東大學教師教學發展資源、優質在線課程資源等機制,不斷提升其法科教育教學質量、水平。
“教育立院”發展戰略
肖金明說,大部分高校法學院都會強調人才強院、學術興院、依規治院,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也強調這些,但它最根本的發展戰略是教育立院。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實施教育立院戰略,努力打造一所培養國內一流法科生的法學院。這是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的建設目標和發展定位,相信這也是一流法學院和一流法科應該有的目標定位。”肖金明說。
“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被視為山東大學的歷史使命。肖金明認為,現代大學有多項功能,人才培養是大學及其學科最基礎的功能,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也不例外。
為了培養具有就業競爭優勢和學業深造潛力的法科畢業生,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已經形成了由扎實專業基礎和相關學科背景、深厚文史底蘊和專業倫理素養、基礎實踐技能和社會服務能力以及全球意識、世界視野和國際能力等構成的一流法科生培養指標體系,并通過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優化指標要素、豐富指標內涵、提升指標水準。
肖金明說,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以法科特色教育見長,通過特色教育確立法科教育優勢是該院教育教學改革的主線,“學院秉持‘以本為本’的辦學理念,積極推進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交叉融合,整合法學、行政管理、社會工作專業優質資源,強調人才培養面向國家和社會需要,克服法科教育同質化弊端,通過特色教育培養復合型和融合型人才,確立和發展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教育優勢。”
2018年,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在全國首開計算法學本科特色班、黨內法規與監察法學本科特色班,2019年又開設了行政管理與法律、社會工作與法律、新聞與法律等復合型人才培養實驗班,以及法律與英語雙學位班。
肖金明認為,圍繞培養一流法科生的教育教學改革,不僅在學院內部跨學科進行,而且它作為一項系統改革工程,需要跨學院合作和學校各方面的支持。為此,計算法學本科特色班的開設獲得了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強力支持,學院還與文傳學院相互支持開辦了法律與新聞復合型人才培養實驗班,與翻譯學院深度合作開辦了法律與英語雙學位班。
為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法科特色教育,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還加快教育教學管理服務體制機制改革,逐步消除學院內部不適應“教改”的系科建制,建立了首席教授領銜教學團隊制度,成立了法理學、公法學、民商法學、國際法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及交叉法學等高水平教學團隊。這些教學團隊的運轉與本科生導師制實施相結合,其分別主導某一類特色教育,主要負責完善培養方案、改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及教材建設、教學研究等。
“三位一體”教育理念
在肖金明看來,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中人才培養指標的權重應進一步加大。他認為,大學既要重視科學研究、培養人才,還要服務社會、傳承文化。“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大學各有側重、各顯其長,但共同點是將人才培養視為大學的根本。”
“一流的人才培養需要一流的學科、一流的科學研究,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始終堅持‘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三位一體。”肖金明說,近年來,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堅持教育教學改革與優化學科布局同步進行。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合理調整,進一步凝練學科特色和方向,學科建設已經形成了以公法治理為核心內涵的新公法學體系。
肖金明說,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學科體系。它主要有四個學科板塊,包括由法律方法、立法科學等構成的傳統優勢學科;人大制度、刑事法治、網絡法治等構成的重點建設學科;體育法學、老年法學、基層法治等構成的培育發展學科;計算法學、黨內法規學、監察法學等構成的交叉前沿學科。
“人們通常將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關聯起來,我們也不例外。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碩博研究生培養,既是一流法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將其視為一流本科生培養的資源條件。這是因為研究生培養的規模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本科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肖金明說,基于此,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學科建設堅持立足傳統,側重于學科交叉融合,將學科建設與研究生教育同培養一流本科生結合起來,目前在計算法學、黨內法規與監察法學等領域已“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形成了完整的一流法科人才培養體系。
經驗證明,一流的法科教育離不開一流學科的涵養和一流科研的支撐。據了解,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設有法律方法研究中心、政府法制與立法研究中心、計算法學研究中心、黨內法治研究中心、人大制度研究中心、刑法學研究中心、體育法治研究中心、中小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形成了法律方法、立法科學、人大制度學、黨內法規學、刑事正義學、體育法學、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地方政府發展與服務、計算社會科學等學術團隊。目前,這些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隊已整合形成了理論法學、公法治理、社會治理與法治、交叉法學四大科研創新平臺。“我們這四大科研平臺對應著四大學科板塊。它與研究生培養和本科生教育高度關聯,為一流法科生培養提供了充足的學科涵養和堅實的學術支撐。”肖金明說。
立足新時代培養人才
肖金明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這也得益于40多年來中國法學教育的成功,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前后,中國法學逐步擺脫了前蘇聯國家與法的理論影響,走上了民主法治建設道路。
“新時代需要新法治,新法治需要新法學,新法學必然體現在法學教育上。法學教育創新發展需要新時代新法治新法學理念引領。”肖金明說,許多高校近日來談的比較多的是新工科、新文科建設。
肖金明說,新文科有幾個特征,包括時代性、中國性、實踐性、開放性等,“新文科建設應當立足于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方法、觀點的主導地位,倡導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問題導向,面向實踐,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創建中國特色風格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他認為,新文科建設既表現為新文科理念引領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更直接體現在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改革創新上。
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堅持新文科新法科理念引領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積極回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國家治理現代化以及新科技發展的法治需求,進一步適應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不僅在科學研究、法科教育上,不斷推動法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以及數據統計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還以前沿性、原創性、集成性不斷研究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知識體系、理論體系、話語體系,為適應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需要,努力培養一流法科人才。
此外,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還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先后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東安格利亞大學、斯旺西大學,美國馬歇爾法學院、辛辛那提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韓國朝鮮大學、仁川大學,澳大亞利西澳大學等大學法學院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學院可以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學生到海外進行長、短期留學,或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