鈄曉東
人物名片:鈄曉東,寧波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兼任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海洋環境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核心提示:在北京大學援建下成長起來的寧波大學法學院,目前已在“民營經濟與企業法治服務、法治政府與地方治理、生態文明與海洋法治”三大領域,形成了鮮明特色。
見到寧波大學法學院院長鈄曉東時,他正步履匆匆地趕去面試準備新引進的博士人才。一個多小時后,鈄曉東再次出現時面露喜色,原來在剛剛的面試中,已有數名博士的表現令面試組十分滿意,雙方已當場簽約。
這個權限來源于寧波大學靈活的廣納賢才機制,作為學校人才引進政策創新改革的試點學院,寧波大學法學院獲得了特殊的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政策。學校的大力支持為該學院這幾年的建設、發展注入了源動力。
在北京大學援建下成長
據了解,與其他名校法學院相比,寧波大學法學院歷史不長,但起點較高。1986年,寧波大學法律系在北京大學法律系對口援建下創辦,是寧波大學最早設立的8個系之一。
當年,北京大學派趙震江、龔祥瑞、儲槐植等10余位教授前往寧波大學法律系參與其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工作,遂開啟了寧波大學法學教育的發展之門。“這是一筆彌足珍貴,且蘊含綿綿之力的寶貴財富。恐怕北京大學自己的本科生也未必有幸聆聽這些專家的課堂教誨。”鈄曉東說。
值得一提的是,寧波大學開設法學專業、重視法學專業人才培養也是當時國家領導人萬里專門強調、要求的。北京大學法律系援建寧波大學長達10余年,但當時這些法學專家大多和學生一起住在學校宿舍。現在,他們平均年齡已超過了80歲。可以說,他們見證了寧波大學法學教育從無到有。
2000年,在原法律系基礎上,寧波大學組建法學院,其學科學位點迅速發展。“寧波大學法學院的歷史決定了它的定位和發展基因。” 鈄曉東說,感恩溯源是該學院步入發展新階段,需要關注的首要議題。返本方能開新,溯源才有持續。只有在不忘初心的溯源中,才能促就學院的成長。
探求學科發展的契合點
寧波是一個外向型城市,也是改革先行先試城市。它的區位特點和城市特質為其提供了先行先試資源。即寧波的特殊區位優勢,使其很多地方實踐,具有國家戰略意義,如國家海洋戰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寧波系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等。鈄曉東認為,作為身處寧波的高等院校,寧波大學法學院必須對這些重大前沿命題及其法治建設問題予以重點關注,并以之為依托,推進法學學科建設。更重要的是,對寧波及寧波大學而言,上述系列重大前沿命題,無疑“既是頂天的國家戰略,又是發生于身邊的寧波地方實踐”,這是難得的能實現“頂天-立地契合”的本土資源。這些前沿研究與本土實踐,對于國家、寧波及法學學科建設而言,均是寶貴的財富。“根植于寧波本土,歸屬于全國,面向全球與新時代”,這是寧波大學法學院及學科發展的必然走向。
為此,寧波大學法學院積極對接國家戰略要求與地方法治建設需求,形成了獨特的學科建設重點:法學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重點集中在“民營經濟與企業法治服務、法治政府與地方治理、生態文明與海洋法治”三大重要領域。
近年來,寧波大學法學專業建設及學科實現長足發展,學院現有專任教師8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66人,既有國家“百千萬”人才、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也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還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獎章者等。
目前,寧波大學法學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和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法學為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民商法學是浙江省重點學科。寧波大學法學院是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法學),2001年獲民商法學碩士點(浙江省最早);2007年獲法律碩士(JM)專業學位點;2010年開始與中國社科院法學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2011年獲一級學科碩士點;2012年與學校海洋學院共建漁業政策法律二級博士點。
鈄曉東說,寧波大學法學院學科平臺優勢明顯,它是首批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的成員機構,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庫(中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研究基地)。學院擁有浙江省首批重點專業智庫:東海研究院(入選中國CTTI來源智庫,是中日韓黃東海戰略聯盟核心支撐平臺之一)。
長期以來,寧波大學法學院教師積極參與國家系列重大事件的資政建言,在解讀國家政策、參與決策咨詢、服務經濟建設、發揮紐帶作用、創新科研成果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培養人才“法治情商值”
鈄曉東說,“法治天下,政通人和,報誠守真,尚法立人”是寧波大學法學院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為此,他對學生提出了“法治情商值”要求。法科生除要具備法條記憶、案卷文本撰寫等“智商指標”方面的能力外,還要充分具備法條與案件背后的“法學原理”挖掘能力,法律現象下的“法治精神”解讀闡釋、傳承能力,對“法治時責”的承擔能力等。
鈄曉東希望,寧波大學法學院在促進法科生感受法治溫度的同時,更多關注法科人才培養的“法治情商值”,從而使學生在為國家的整體法治建設承擔時代責任。
在法科人才培養方面,近5年來,寧波大學法學院每年錄取法學專業學生200人左右,生源來自全國各地。該學院以“卓越”計劃落實班風學風,以“法律大篷車”省級品牌(央視報道)提升學生社會服務意識,以“東銘法科大學生創新創業驅動中心”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以“三考中心”提升學生“三考”通過率,以“挑戰杯”和研究生導師工作室等人才培養機制培養碩研究士生學術駕馭能力。近5年來,該院“法考”平均參考率91%,平均通過率61.5%,2018年通過率達71.03%,遠超全國平均通過率;學生課外競賽成績優異,曾獲法學類挑戰杯全國比賽特等獎、一等獎等;學生平均就業率達98.2%,就業崗位主要集中于公檢法及其他國家機關、國企、律師事務所等,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均保持90%以上。
此外,該學院還與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匹茲堡大學、佛蒙特法學院、西俄勒岡大學,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捷克查理大學以及香港大學等11所高校簽署了法學專業校際合作協議。目前,累計有70余名師生前往上述大學訪學或參加學術交流。該學院目前在校留學生66名,涵蓋法學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漁業政策法律博士研究生三個層次。
深化“共同體文化”建設
鈄曉東認為,高等院校每個學院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與精神。就寧波大學法學院而言,它有其鮮明的“共同體文化與精神”,但還需要“共同體建設與統籌發展”。一方面,該學院要借助對等性評價制度,積極搭建平臺,讓具有不同特長的教師,都能發揮自身特長;另一方面,面對困難時,它要求集體共同應對,力求不讓每個個體掉隊。為此,學院積極打造“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學習與成長共同體”,以促進全體師生“互哺共生、協同共進”。
鈄曉東表示,在“共同體建設與統籌發展”中,寧波大學法學院積極推進多元治理,即強調治理主體“多元”,踐行基層民主,彰顯教師及學生的治理主體地位;建設發展模式“多元”,從“單向、強制、剛性的管理”轉向“復合、合作、包容的合作治理”,提升學院“共同體建設與統籌發展”的合理性、靈活性;建設發展路徑“多元”,由“自上而下”轉向“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互動共生;價值目標“多元”,由“秩序價值”追求拓展至“自由-公平-正義價值”追求。
鈄曉東認為,當今高等教育正步入轉型發展期,它已從追求規模數量擴張到注重質量提升,從同質化發展轉向注重特色化凝練,從關注硬指標的顯性增長向注重軟實力的內在提升轉變,從外延式發展為主向注重內涵式發展轉變。這種轉型的實質上對大學與學院的文化軟實力、內涵建設等“情商指標”提出了要求,而不是僅限于對論文、課題項目、科研經費等“智商型”GDP數值的熱衷與關注。
鈄曉東認為,對寧波大學法學院而言,需要在夯實學院“文化軟實力、內涵建設”基礎上,齊力打造“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學習與成長共同體”,促成彼此“互哺共生、協同共進”,從而構筑一個情商智商“雙馨”的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