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至8日,2024年知識產權上地學術研討會“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改中的知識產權議題”在中國知識產權培訓中心成功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和中國知識產權培訓中⼼共同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實務界工作者共聚一堂展開了探討。
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管育鷹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莫紀宏研究員和中國知識產權培訓中心劉劍主任代表主辦方致辭。
莫紀宏所長表示,本次會議主題具有重要意義,其涉及到知識產權法、經濟法等諸多法律以及與憲法的關系;除了研究具體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改應當充分考慮憲法基本原則和精神,貫徹合憲性審查的相關要求以及憲法的相關原理,本次論壇議題與內容可以從憲法角度進行審視分析、拓寬視野。
劉劍主任表示,黨中央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圍繞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工作,形成知識全面創新的激勵制度。當前,我國知識產權領域立法、司法、行政中仍然面臨著問題挑戰,要做好知識產權的基礎研究、增加不同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之間的銜接,希望通過此次研討交流,能夠為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貢獻更多智慧力量,培訓中心將一如既往支持上地知識產權學術活動。
第一時段
研討會第一時段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郭禾教授主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李明德研究員做了題為《兩大法系背景下的制止不正當競爭保護》的報告,他強調,制止不正當競爭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定和修訂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應有全球視角。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佟姝法官報告的題目為《反不正當競爭司法保護的新發展》,她基于23年知識產權案件數據,對反不正當競爭案件基本特點等進行闡述,認為當前環境下的大量案件存在著相當挑戰,法官不能拒絕裁判,需要做出司法回應。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杜穎教授做了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市場混淆條款的理解與適用》的報告,她對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商標法的關系進行了分析,針對反法第六條的適用相關問題進行了闡述,強調兩法中混淆判定的體系性、獨立性與關聯性。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蘭國紅法官做了題為《數字經濟背景下反不正當競爭司法保護現狀及發展》的報告,她介紹了本院涉數據案件基本情況,進一步對互聯網專條與反法二條的法條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專⻔法、與反壟斷法之間的協調等涉數據反不正當競爭案件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數據保護應考慮充分激發數據價值和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契合。郭禾教授就上述研討進行了評議與總結。
第二時段
研討會第二時段由北京⼤學法學院張平教授主持,全國審判業務專家陳錦川老師與北京理工大學郭德忠教授進行評議。
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法院陳寶軍法官以《知識產權侵權與不正當競爭關系的法教義學分析》為題發言,從知識產權侵權與不正當競爭關系的理論與實踐爭議、知識產權侵權與不正當競爭關系的法解釋、知識產權侵權與不正當競爭關系的厘清三部分進行討論。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劉曉老師發言題目為《知識產權的特征重解:以創新性為核心特征》,他以知識產權特征學說為切入點,論述了創新性作為知識產權的核心特征的規范意義以及啟示。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盧海君教授發言題目為《應用分發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及其規制》,他聚焦于當今應用分發市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分析了不正當競爭和壟斷形成的現狀與危害。吉林⼤學法學院袁帥博士以《企業數據權益私人保護中技術措施濫用的“技術-法律”協同規制》為題發言,分析了企業數據權益私人保護中技術措施濫用的具體情形,認為應還原技術措施的工具性定位,考慮“技術—法律”的協同規制路徑。
第三時段
研討會第三時段由北京科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徐家力教授主持,韋之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學楊華權教授進行評議。
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閆文軍教授在題為《使用公開作為商業秘密秘密性的抗辯事由研究》的發言中分析了秘密性與新穎性的關系,他建議統⼀和提高秘密性的標準、判斷應接近專利的新穎性。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黎華獻老師發言題目為《商業秘密保護中的默示保密義務》,他在理清默示保密義務的規范功能并分析默示其適用泛化的原因和影響的基礎上,嘗試提出確定默示保密義務適用范圍的可行方案。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梁志文教授發言題目為《論商業秘密法上的頭腦知識規則》,他對頭腦知識的概念和司法判決中適用進行了分析介紹,認為應當拋棄頭腦知識與商業秘密二分法,高級專業人才的頭腦知識不屬于普通從業和所知悉或容易知悉獲得信息的,符合商業秘密的秘密性條件。煙臺大學法學院姜福曉副教授發言題目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32條第1款規范分析》,他分析了目前該條適用存在主要問題,認為應采取秘密性要件的證明責任減輕規則、秘密性要件認定應采主觀證明責任、滿足主觀證明責任的標準應當為優勢證據標準。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孫那副教授在題為《中國商業秘密強保護的反思與制度優化》的發言中分析了商業秘密保護現狀及問題,認為未來要進⼀步完善司法審判規則,規范保全程序、明確雙方舉證責任,衡量各方利益,注意國際規則實施與基本國情相協調。
第四時段
研討會第四時段由國家法官學院原副院長李曉民教授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孫國瑞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董濤教授進行評議。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李迎新法官做了題為《商業標識的司法保護路徑:基于法益區分框架的分析》的發言,他基于《民法典》第126條的法益區分框架,提出商業標識法益的司法保護路徑要明確法益保護模式位階,厘清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混淆條款的適用順序,進而分析被訴行為、精準適用具體條款。北京外國語⼤學法學院劉麗娟副教授發言的題目為《確立商標保護的第二支柱:反假冒》,她提出商標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關系為平行說,彼此各司其職,反假冒是對商標注冊制的有力糾偏。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楊祝順副教授發言題目為《我國商標混淆可能性判定因素的實證研究》,他通過對我國商標混淆可能性判定因素進行的實證研究,認為應構建以混淆可能性為核心的商標混淆可能性以及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多因素測試法規范。上海⼤學知識產權學院蔡葵老師發言題目為《“商標使用”和“商標性使用”的概念厘清與法律地位》,她提出司法實踐中廣泛使用“商標性使用”概念,會導致商標形成、維持、侵權與侵權抗辯等諸多過程中的混亂與問題,主張侵權判斷應當側重于混淆或誤認可能性認定。
第五時段
研討會第五時段由中國⼈⺠⼤學法學院萬勇教授主持,華東政法大學王遷教授、河北大學宋慧獻教授、浙江工商大學王雅芬教授進行評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張小勇教授發言題目是《知識產權保護原則的突破性發展—評<知識產權、遺傳資源和相關傳統知識條約>》,他介紹了條約出臺的過程、主要內容,建議我國適時簽署和批準條約,考慮修改《專利法》的相關規定。清華大學法學院蔣舸副教授發言題目為《論用戶主張AIGC版權的“最低限度創造性標準”》,她提出AI是創作工具、AIGC只要符合最低限度創造性標準就應承認其構成作品,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創作秩序。煙臺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宋紅松教授發言題目是《數據知識產權試點對版權制度的挑戰》,他介紹了數據知識產權相關政策以及法律基礎、相關登記試點及面對的挑戰,表示應當警惕數據知識產權對版權制度可能造成的沖擊。西北政法大學法學院李艷副教授發言題目是《論網絡平臺經營者版權侵權不應適用懲罰性賠償》,她從騰訊訴抖音平臺案切⼊,闡述了版權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等目的與適用規則、網絡平臺經營者版權侵權責任形式的特殊性等,認為對平臺不宜直接適用懲罰性賠償。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尹鋒林副教授發言題目為《錄音制作者廣播獲酬權保護期限問題分析及完善建議》,他分析了新著作權法對廣播獲酬權的修改,發現立法并無期限相關規定問題,錄像制品的電視臺播放也同樣如此,建議應當對此做出規定。
第六時段
第六時段為“反不正當競爭司法實踐圓桌討論“,由煙臺大學法學院李閣霞副教授主持;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宋建寶研究員、清華大學法學院吳偉光副教授、天津大學法學院管榮齊副教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姜琨琨法官、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戈光應法官、上海知識產權法院范靜波法官做了發言。
姜琨琨法官就近年來反法相關案件的數據與表現進行了詳細匯報,她認為,隨著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發展,網絡相關的反不正當競爭案件趨于復雜,案件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難度也在不斷增加。反法修改后對仿冒條款、互聯網專條增加新描述,使得規制手段有所拓寬,適用原則條款的比例逐漸下降。戈光應法官就重慶法院不正當競爭案件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說明,指出近年來案件上升趨勢明顯,反映出了當前存在競爭的情況下不正當競爭問題凸顯;關于商業秘密的舉證責任問題,反法第32條其實是對此前形成的慣例的確認。范靜波法官著重討論近些年司法實踐數據來源者與處理者的糾紛問題,他認為二者之間的糾紛應當從兩個層面考慮:⼀是考慮雙方的利益平衡,二是對市場秩序的損害程度。宋建寶研究員指出在司法實踐中專門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會在⼀個案件中共同提出,對于當事人而言并不在意此二者之間的關系,但掌握裁量權的法官則需要對此進行二次評判。吳偉光副教授指出,反法近幾年來相關案件數量大幅增加、而在反法活躍時其他法律的活躍度卻在相對下降,這說明知識產權法的地位在下降;在網絡環境下,所有權的功能變得逐漸模糊,知識產權法維系的法律秩序有所崩潰;但反法的補充功能有限,其面臨的原則性條款適用困境也會重新上演。管榮齊教授結合具體案例分析了商業秘密反向工程與保密性要件的認定問題,認為保密性要求并不高,只要足以防止他人容易獲得、當事人采取了相應措施即可;反向工程既用于對抗秘密性認定、又用來作為綁定商業秘密的合理保密措施是不妥的。
閉幕環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李菊丹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管育鷹研究員對會議進行了總結,她指出,反法與知識產權法的關系值得大家進一步關注和討論,推動共識形成以便相關疑惑在法律完善中加以解決。在熱烈的掌聲中,此次研討會落下帷幕。
攝影:劉海桃
綜述:李凱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