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1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專業虛擬教研室、貴州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貴州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主辦的“涉外法治理論與人才培養”研討會暨法學專業虛擬教研室第三次共同教學會議在貴陽成功舉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貴州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暨南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德衡律師事務所、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等高校、科研機構、律師事務所的四十余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開幕式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軼,貴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錦榮,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杜煥芳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會議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龑主持。
王軼教授在致辭中強調,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既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長遠所需,也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當務之急。他認為當今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在這樣的機遇與挑戰下,探討如何完善社會法學相關學科專業設置,加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符合國際化標準的涉外法治人才,意義重大。
王錦榮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國家迫切需要涉外法治人才,本次會議圍繞“涉外法治理論與人才培養”“涉外法治理論體系的構建”“涉外立法體系的完善”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研討,將涉外法治理論與人才培養相互銜接,共同推動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基地的建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法治力量。
杜煥芳教授在致辭中談到,基于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歷史經驗,探討如何以實踐為導向加強教學課程體系的更新與改革、打破高校與實務部門的壁壘等難題,破解當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困境,為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提供必要的法治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第一單元
會議第一單元由貴州大學法學院院長冷傳莉主持。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旺以“涉外法治與人才培養”為題進行發言。他談到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要求的必要性是時代的需要,認為要正確處理好同學就業與專業的關系、涉外課程與其他基礎教育的關系、國內教育與國外教育的關系。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馮輝以“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困境與應對”為題進行發言,討論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困境與應對,認為需要解決課程培養對學生的影響,重塑學生對“涉外律師”的認同以及構建課程校友資源共建共享平臺。
云南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劉國乾以“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共性互通與差異互補”為題進行發言,他表示近年來,云南大學法學院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做了積極的探索,根據學校特點和資源優勢設置了特色課程,并談到各個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些共性問題,如涉外法治課程師資薄弱與資源困乏等。
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丁潔以“新疆財經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為題進行發言,展示了新疆財經大學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提出了培養過程中面對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案,如開設“外國語+法學”的微專業等。
福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本科教學辦主任楊莉萍以“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福大實踐、問題及未來方向”為題進行發言,提出打通涉外法治人才本碩博培養方式、加強與港澳臺及實務部門的合作等解決途徑。
貴州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孫志煜以“構建涉外法治理論體系的三個思考維度”為題進行發言,表達了要從涉外法治理論體系的概念、特征、內容出發,提出涉外法治理論體系具備系統性、科學性、指導性等特征。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征楠對上述報告進行評議。
第二單元
會議第二單元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杜煥芳主持。
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法官郝文婷以“聚焦‘五個著力’,提升涉外審判人才隊伍能力”為題進行發言,表示北京市第四中院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第一位,建立涉外商事人才庫,打造涉外商事糾紛解決目標,縮短審判周期,保護當事人你合法權益。聘請專家學者講課,加強專業學習,成立法律英語研習社,以此提升法院干警的涉外審判業務能力。
德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效律師以“對涉外爭議解決實務人才培養的幾點心得體會”為題進行發言,他提到自己一直在為理論學術與實務經驗結合做努力,建議高校可以與政府涉外部門建立合作橋梁,輸送在校學生前往涉外部門實習,讓學生直接參與涉外事務,以此提升學生的涉外實踐能力。
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嵐律師以“跨境爭議解決方向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心得”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應當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具備處理涉外案件的能力,如培養學生國際民事訴訟案件與仲裁案件方面的能力、完整的法律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秘書、《仲裁與法律》編委梁意以“國際仲裁法律人才培養”為題進行發言,展示了其對涉外法治人才的理解以及所在律所的努力,表達了培養國際仲裁法律人才是當前解決國際經貿爭端之所需,但如何塑造高層次的國際仲裁法律人才仍需學界與實務部門聯合起來共同探索。
北京盈科(貴陽)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李媛媛律師以“布局‘盈科全球一小時法律服務生態圈’建設國際一流律師事務所”為題進行發言,表明涉外法治人才必須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此外,還需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自我驅動能力和抗壓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文亮對上述報告進行評議。
第三單元
會議第三單元由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旺主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法學系主任徐偉功以“我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標準研究”為題進行發言,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標準進行了闡釋。他談到要培養德才兼備、國際化、復合型、精英式的涉外法治人才,實質標準包括知識標準、能力標準、素質標準等。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于波以“涉外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為題進行發言,分享了華東政法大學成立涉外法治學部,打造具備華政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四個課堂”的經驗,著重介紹了構成“四個課堂”的師資隊伍第一資源、校外相關特別活動、赴涉外機構實習實踐以及出國交流項目。
暨南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副院長徐奇以“‘內港澳·臺·僑’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路徑”為題進行發言,提出暨南大學培養涉外人才必要性在于服務于一國兩制政策,通過實現“內港澳·臺·僑”法學教育的融合,可解決港澳臺與內地學生不融合的問題。但他也認為培養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面臨諸多挑戰,如課程設置如何持續優化滿足實務需求、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周期長等。
貴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唐海清以“中國-東盟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為題進行發言,他分享了貴州大學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提出創新課程體系,可開設雙語雙法的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養實驗班、設立實務導師制度、探索“模擬診所”“模擬談判”以及優化培養機制方案。
鄭州大學法學院講師郎志恒以“涉外法治理論融入教學的思考與探索”為題進行了發言,探討了涉外法治理論如何與教學相融的問題,強調涉外法治人才應具備強烈的家國情懷、堅定的理想信念、扎實的法學功底以及通曉國際規則。
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嵐律師對上述報告進行了評議。
第四單元
會議第四單元由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嵐律師主持。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教育部中國民法課程虛擬教研室副主任申海恩以“民法典后的民法虛擬教研室建設”為題進行發言,介紹了虛擬教研室建設情況以及組織運行機制,同時分享了后民法典時代的重要議題。
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付本超以“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機制創新”為題進行發言,探討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機制創新,例如開設“涉外司法實務研習”課程,課程可包含理論學習、法條研習以及案例探討等。
鄭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賀輝以“地方綜合性大學涉外人才培養的辯證思考”為題進行發言,他談到地方綜合性大學涉外人才培養模式有諸多困境,例如涉外法治師資科研考核壓力大、涉外法治教學培養方案亟待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匱乏與法科生就業難悖離、地方高校實務部門貫通機制障礙多等,解決上述問題方能提升地方綜合性大學涉外人才培養質量。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留學生與外事辦公室主任韓寧以“國內法涉外實施的基本框架——以行政法為例”為題進行發言,以案例的方式分享了國內行政法涉外實施的基本框架。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梁卓以“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在國際組織法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為題進行發言,探討了國際法模擬法庭在國際組織法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提出國際法模擬法庭彌補教學上的缺憾,可通過增加文書撰寫、英語表達、團隊協作來提升學生參與模擬法庭的能力。
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廖奕對上述報告進行了點評。
閉幕式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龑在閉幕式上作總結發言。他代表會議主辦方對此次參會的專家學者表達誠摯謝意,并對此次會議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加強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建設,對強化涉外法治斗爭儲備、推動涉外法治交流合作、促進國際法治進步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中起到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注重“成才率”問題,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模式,早日培養出一批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過硬、通曉國際規則、精通涉外法律實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閉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文亮主持。
本次會議主題鮮明,與會人員對涉外法治理論和人才培養進行了充分溝通交流,在如何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質量方面達成了共識,會議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