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研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于2024年8月16日下午在京舉辦“數字時代勞動與社保制度重構專題研討會”。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理事會、《保險研究》雜志社、《工人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與會。
本次會議圍繞數字時代勞動與社保制度重構,主要討論靈活就業、農民工、新業態社保問題。
會議開始由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王天玉研究員主持。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副所長謝增毅研究員致辭。謝增毅副所長指出,數字化對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既帶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應更加關注數字化對勞動者權利帶來的影響,完善調整方式,解決數字化帶來的新問題。謝增毅副所長對各位專家出席會議表示衷心感謝,并表示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為數字時代勞動和社保制度的重構提供理論支持。
隨后進入主題研討環節。第一個研討主題是靈活就業、農民工、新業態社保問題,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武宜萱老師主持。
中央財經大學沈建峰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魯全教授、中國政法大學王顯勇教授、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韓巍副研究員先后發言,《保險研究》編輯孟慧新、北京市社科院法治所陳敏光副研究員作為評述人參與討論。
中央財經大學沈建峰教授認為,靈活就業、農民工、新業態社會保險制度建構,這需要回歸傳統社保制度建立的三個基本前提:風險共同體、繳費能力和個人無自我防護能力。符合上述條件的群體可納入社會保險范圍,對于不應納入社會保險范圍的群體,應該通過其他制度提供相應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魯全教授認為,要認真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針對當前靈活就業和新業態就業類型的豐富多樣性,社保制度應當做出積極應對和精準應對,而非簡單地“一刀切”,要綜合考慮參保人需求、參保人可負擔能力以及對就業的影響,以制度參數改革、經辦服務優化為抓手,以收入水平、年齡檔次等為參考因素,制定分階段、分群體、分類型的改革方案,以充分保護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權益。
中國政法大學王顯勇教授認為,高齡勞動者作為靈活就業人員的組成部分,勞動法應構建老年勞動者的特別法律規則。勞動法應實行自愿退休制度,退休年齡屬于勞動基準和勞動合同解除事由。社會保險法應采用老齡養老金制度。同時,我國老齡養老金制度應實行彈性養老金,建立提前領取養老金期間的養老金扣除規則。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韓巍副研究員認為,在靈活就業中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的不確定帶來收入的不確定,治理難度加大,勞動者與用工主體的對話和協商是數字化下勞動治理的新方式。
《保險研究》孟慧新編輯認為,當前靈活就業、農民工、新業態人員參加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主要障礙不再是戶籍身份,參保率不高的一個原因是自愿參保下,各種因素導致年輕人參保意愿不強。靈活就業人員參保要考慮制度公平性和個人繳費能力及其收入水平,不能簡單參照職工保險的繳費制度。
北京市社科院法治所陳敏光副研究員認為,靈活就業、農民工、新業態社保問題要回歸社會保險的基本原理需要針對繳費能力的個體情況差異分類施策。養老保險不宜簡單照搬新職傷按單繳費方式,因為訂單與工作風險的對應性較強,養老保險則沒有這樣的對應關系。
第二個主題是數字時代勞動的社保制度回應,由北京大學王也博士后主持。
中國政法大學婁宇教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張盈華研究員、北京大學閻天長聘副教授、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理事會白永亮常務副理事長先后發言,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吳博文法官、中國社科院法學所余佳楠副研究員作為評述人參與討論。
中國政法大學婁宇教授認為,從屬性理論即是分析問題的起點,也是構建相關體系的核心,最終目的是為勞動者權益保護提供依據。當前對于勞動基準及社保制度的研究,應遵從規范法學的研究思路,從從屬性出發,找到從屬性與勞動權益的關聯所在,將從屬性作為勞動權益的賦予依據和保護依據。對于從屬性包括哪些構成要件,需要不斷匯集共識,總結出一致內容。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張盈華研究員認為,社會保險區別于商業保險,強調社會共濟、社會互助,做到應參盡參。勞動關系不是社會保險的必要前提,現有制度下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個人身份參保。靈活就業人員參保要分層分類適用同一制度的不同形式。由于靈活就業人員和新業態從業者就業時間碎片化,需要創新社保籌資手段,適用更加靈活的繳費方式,與平臺就業勞動以及養老保險待遇領取條件相匹配。
北京大學閻天長聘副教授認為,勞動關系的從屬性標準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內容,在我國經歷了從學說到制度、從描述到規范、從內容到修辭的變化,背后的原因值得研究。從屬性標準也面臨一系列理論追問,例如從屬性理論的來源、保護依據、具體內涵等值得深入研究。
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理事會白永亮常務副理事長認為,首先,數字時代靈活就業社保問題,可借鑒建筑行業農民工權益保障的治理路徑。其次,勞動關系的多重性與社保關系的唯一性不匹配,即勞動關系可以雙重,但社保關系只能唯一,這需要協調解決。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吳博文法官認為,完善靈活就業與新業態社保制度應關注,一是加快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戶籍限制,二是加快靈活就業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建設,三是推進醫療保險制度的整合,四是創新社保繳費方式。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余佳楠副研究員認為,數字時代為各學科提出了共同的問題。當前平臺已超越了單純的供需匹配者角色,更多以組織者的面貌出現。數字勞動帶來的新問題,需要各部門法協同解決。
最后,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王天玉研究員進行會議總結,他表示數字時代勞動和社保的重構是一個重要的命題,需要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努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試點創新、匯聚共識、提煉總結,推進數字時代勞動與社保的協調發展。
會議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圓滿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