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由北京大學資源、能源與環境法研究中心舉辦的北大環境法前沿論壇之“重構與國際接軌、體現中國特色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303會議室舉辦。
本次論壇邀請原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原副會長、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地委員會主任張希武研究員作主題報告,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金自寧、助理教授吳凱杰,北京農學院文法學院教授童光法以及來自多位校內外學生參加活動。論壇由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鞏固主持。論壇中交流充分,研討踴躍,反響熱烈。
主題演講前,鞏固老師代表北大環境法師生對張希武主任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張希武主任對北京大學資源、能源與環境法研究中心的邀請表示感謝,并對本次主題演講的背景進行了簡單介紹:《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通過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確立了“2030目標”,即到2030年至少30%的陸地、內陸水域、海岸帶和海洋區域得到有效保護;在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正式宣布中國將設立5個國家公園,為中國國家公園改革按下快進鍵。目前,《國家公園法草案》已經明確列入《國務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并計劃年內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而《自然保護地法草案》的起草工作也正在有序進行當中。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有效措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標志著中國自然保護地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歷史性、整體性的深刻變革。
在講座中,張希武主任首先回顧了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的歷史貢獻。自1872年美國設立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始,國家公園制度的設立,開創了“后代人的權利遠比當代人的欲望更重要”的新理念,在世界范圍內逐步得到認同和推廣。在我國境內開展最早的國家公園實踐嘗試是1929年的“國立太湖公園”和1936年的“廬山國家公園”。新中國自然保護地建設起步于1956年,按照各類型自然保護地的出現順序及其功能,新中國自然保護地發展歷程分為4個階段:第一是從1956-1982年的單一自然保護階段,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地發展的起點;第二是從1982-2000年的游憩功能興起階段,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作為我國第二個、第三個類型的自然保護地相繼出現;第三是從2000-2013年的功能多樣化階段,相繼出現了十余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不論是類型還是數量都呈井噴式增長,其功能也呈現多樣化;第四是從2013年至今的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
隨后,張希武主任就“如何推進自然保護地功能優化和體系重構”這一重要命題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三個堅持”:首先,應堅持問題導向。對自然保護地的認識不夠全面,加上地方分割、部門分治的管理體制,使得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仍存在頂層設計不完善、管理體制不順暢、產權責任不清晰等問題。其次,應堅持基本國情。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不適宜開發的面積很大,必須節約空間,集約開發,因地制宜,合理區劃,在生態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的區域把提供生態產品作為主體功能,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進行空間管控。最后,應堅持方向引領。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規模和管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建成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
在“三個堅持”原則下,張希武主任從5個方面對自然保護地體系重構路徑進行具體說明:第一,制定自然保護地分類劃定標準。對各類自然保護地開展綜合評估,按照保護區域的自然屬性、生態價值和管理目標進行梳理調整和歸類。第二,確立國家公園的主體地位。國家公園建立后,在相同區域一律不再保留或設立其他自然保護地類型。第三,穩妥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目前這一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仍面臨著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多重矛盾沖突和多方利益訴求。第四,完善自然保護地法制體系。抓緊制定《自然保護地法》,盡快出臺《國家公園法》,修訂完善《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盡快出臺《自然公園條例》。第五,自然保護地新體系的管理體制。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
隨后,張希武主任對構建世界最大、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體系進行了展望。他先對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國荒野模式、日本模式、歐洲模式等國家公園管理模式進行比較,表示它們成功的原因在于保護為主的管理理念、高效的單一管理主體、有力的資金保障體系、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和完善的特許經營制度,對我國自然保護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和有效管理具有廣泛借鑒意義。目前中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首批國家公園已正式設立,并在布局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他認為這些成就的取得殊為不易,主要得益于時代發展、資源獨特、文化淵源、影響深遠、治理體系等五大優勢。同時也要看到國家公園在我國是新生事物,是一個復雜的公共事務,仍面臨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平衡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難度較大、涉及到的利益主體和利益相關方多、土地權屬復雜以及歷史遺留問題眾多等挑戰,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多方調研,穩步推進。
在交流討論環節,多位與會師生與張希武主任展開了熱烈討論。對于“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的管理體制是怎樣的關系”這一問題,張希武主任認為國家公園要做到“兩個統一管理”,由一個部門統一行使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的管理職責,應組建專門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對所有國家公園進行專門監督管理。對于“國家公園建設是否意味著保護地管理的碎片化階段性加劇”這一問題,張希武主任認為自然保護地之間的整合和國家公園的建立同步進行,各地省政府在設立國家公園時會根據《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的規劃安排傾向性地進行空間上的整合。對于“國家公園如何做到保護與民生保障之間的協調”這一問題,張希武主任認為維持并且有序控制既有原住民環境影響不擴大,并且通過設立護林員等崗位解決民生就業問題,促進民生保障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對于“自然資源資產全民所有占比多大的自然保護地可以設立國家公園”這一問題,張希武主任認為至少應當達到較高比例,基于資源產權劃分不清的現實狀況,更關鍵的是做好贖買、置換、補償等措施。
最后,鞏固老師再次感謝張希武司長對“重構與國際接軌、體現中國特色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這一問題具體翔實而又深入淺出的講解。他表示,主題演講既有歷史發展流變的眼光,又有廣泛比較借鑒他國優秀經驗的胸懷,還有堅持中國特色、立足中國實際的現實立意,期待后續更多交流,共同推進我國自然保護地法治建設。本次活動在師生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圖:周玢妍 文:曾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