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北京大學-根特大學中歐法律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法學院隆重舉行。本次論壇旨在進一步促進北京大學與根特大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并通過研討經濟貿易關系,跨境數據流動,環境、社會與治理方面的法律前沿問題,為中歐關系與全球治理提供學術支持。
根特大學法律與犯罪學學院院長Michael Tison教授,法律與犯罪學學院教授Hans De Wulf、Peter Van Elsuwege、Diederik Bruloot,北京大學法學院1978級本科校友、歐盟中國聯合創新中心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投資官、荷比盧商會名譽主席胡元祥等專家學者和實務人士應邀出席了本次會議。
開場致辭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郭靂教授代表學院熱烈歡迎根特大學和學術界、實務界嘉賓們的到來。他表示,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經貿關系、數據保護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諸多挑戰,非常高興能夠擁有像根特大學這樣與北大法學院共享價值觀和前景的伙伴。兩院自2018年建立合作關系以來,在法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北大法學學科成立120周年之際,雙方聯合舉辦學術會議,將進一步深化兩院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合作,為中歐法律領域帶來新的學術靈感,為中歐雙邊關系乃至全球治理提供學術支持。此次會議的舉辦還要特別感謝北大法學院1978級本科校友胡元祥博士的慷慨支持。胡元祥博士作為北大法學院和根特大學兩院的校友為促進兩院的深度合作與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Michael Tison院長回顧了兩院建立合作的歷程。他為根特大學擁有北京大學法學院這樣的合作伙伴感到榮幸。此次學術會議為兩院學者,乃至與中國的學界和實務屆增進了解和深入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機會。相信兩院的合作將開出更加豐盛的果實。
胡元祥校友回顧了自己在北京大學與根特大學的求學歷程,和過去40多年來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歷程。他表示,雙邊經貿關系盡管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為建立中歐之間更加強大的、可持續的經濟關系,期待專家學者與實務人士進一步了解彼此的法律體系、經常性溝通和交流觀點,為建立一個更加開放的法律框架而持續努力。
主題研討
本次會議中,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歐經濟關系的法律問題”、“數據保護:中歐視角”、“ESG與國際投資法的新發展”這三大核心議題展開了討論與交流。
議題一:中歐經濟關系的法律問題
根特大學法律與犯罪學學院教授Hans De Wulf作了題為“歐盟新審查條例下歐盟對非歐盟投資者的投資審查”的報告。他介紹了歐盟在2023年出臺經濟安全戰略的背景和動因,以及在2024年宣布的五項倡議,包括外國直接投資審查規則的修訂、應對對外投資風險、對兩用技術實施更有效和協調的出口管制、提升歐盟層面對兩用技術的研發資金支持以及強化研究領域的安全監管。他著重介紹了新審查條例下針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審查框架、機制、范圍和標準,指出針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審查正在擴張,將對到歐盟投資的外國實體產生較大影響。但是歐盟的審查機制在透明度、非歧視與法律確定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盟法研究室主任、副教授葉斌作了題為“歐洲對外經濟法的轉型趨勢與對華影響”的報告,從監管對象、工具、目標、政策偏好和法律原則等方面分析了歐盟對外經濟法的轉型趨勢。當前,歐盟對外經濟法的工具眾多,且越來越多地通過單邊規則來落實歐盟的政策目的。他表示,這不是簡單的演變,而是范式的轉變,體現了歐盟從過去的“去監管”轉向通過強調“經濟安全”進行“再監管”的趨勢。
Michael Tison教授作了題為“歐盟證券監管執法趨勢”的報告。他介紹了歐盟證券條例的目的是為了創建有競爭力和彈性的一體化的歐盟資本市場。為此,歐盟的規則需要歐盟的立法經歷了從“最低限度協調”到“最高限度協調”、從單一監管到多層次監管、以及通過指令立法工具到采用條例立法工具等方面的轉變。歐盟證券規則的實施機制有多個層次,包括:成員國指定監管機構的實施;私人主體根據成員國關于招股說明書等方面的立法履行義務;和混合實施機制。他提到了歐洲證劵與市場監督管理局向真正的歐盟監管機構轉變的失敗問題,歐盟在進一步加強監管方面仍面臨阻力。
根特大學法律與犯罪學學院教授Peter Van Elsuwege作了題為“歐盟戰略自主權及其對中歐關系的啟示”的報告。他介紹了歐盟有關外國補貼、國際采購工具、外國投資審查、反脅迫以及碳邊境調節機制等方面的立法進展以及與歐盟戰略自主權的關系。歐盟戰略自主權最先是在外交與安全領域提出的,之后擴展到經濟、貿易、健康等領域。推動戰略自主是歐盟在應對包括中、美經濟政策、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等復雜的世界形勢的選擇,也對中歐關系產生了影響。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其生作了題為“海牙管轄權項目:最后撼動的堡壘”的報告。他從OPPO訴西斯威爾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案說起,指出平行訴訟有其必然性,但存在浪費司法資源、產生沖突判決與導致司法權沖突的問題。目前有兩種解決平行訴訟的基本方法,分別是美國的“較好法院方法”與歐盟的“先受理原則”,此外還存在“預期承認理論”方案。但這三種解決方案都存在缺陷。
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后陳曉航與比利時De Wit律師事務所首席代表李妍靜擔任本場討論的評議人。陳曉航博士回顧了1873年在比利時成立的國際法協會,認為當今所面臨的情形與150年前有相似之處。一方面,并不存在普遍適用于所有國家的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私法;另一方面,與工業革命時相似,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成為了問題本身。因此,今日的建設性對話十分有意義。李妍靜介紹了比利時De Wit律師事務所中國代表處為在歐洲的中國投資者和在中國的歐洲投資者提供法律服務的實踐,指出中國投資者在歐盟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機制下面臨著壓力與挑戰。
議題二:數據保護:中歐視角
根特大學“法律與科技”研究組博士后研究員張月明作了題為“中歐關系下數據保護”的報告,圍繞“個人數據從歐盟傳輸到中國時如何確保歐盟公民數據權利”這一問題,討論了歐盟在跨境數據傳輸方面的標準、中國的數據保護框架以及在實踐中面臨的法律挑戰,并從歐盟、中國與中歐雙邊合作三個視角分別提出了建議。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胡凌作了題為“數據經濟中的生產方式及其法律意蘊”的報告,指出真正值得探討的問題是:誰想要擁有數據的所有權或其他類型的權利以及主張權利的動因。他介紹了新經濟下生產方式的轉變,指出平臺在新的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闡述了“非法興起”視角下中國互聯網的演進,以及作為當今中國平臺治理方式的“平臺發包制”,指出任何一種穩定的權屬主張本身實際上包含了其所處的市場結構、技術狀態和制度費用,因此,一個有效的權屬機制需要適應當時的市場狀況和生產條件。
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后孫靖洲作了題為“AI使用個人公開數據的法律問題”的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通常依賴于海量公開的個人數據,且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中包含個人數據。但通用目的人工智能系統在中國與歐盟的個人數據保護的法律框架下都存在合規問題。她建議:中國與歐盟可以制定專門的人工智能個人數據合規指南,根據不同的風險等級為人工智能系統設定適當的合規義務;強調數據質量原則,要求人工智能系統提供訓練數據的來源,或證明數據的可接受性、相關性和可靠性?傮w而言,人工智能數據合規應采用一個以“寬進嚴出”和“分層治理”為特點的監管框架。
在該議題下,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長聘副教授彭錞與融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權分別作了評議。彭錞副教授與三位報告人就中國數據保護框架下的司法救濟機制、與數據經濟和財產權有關的規范性分析、通用目的人工智能如何與數據保護中的目的限制要求相一致等問題進行了討論。陳權律師從實務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其在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實務經驗與感受。他介紹了歐盟法院與北京互聯網法院的案例,介紹與評價了《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規定》。他指出,在判斷使用已公開的個人信息是否滿足“合理使用”時,應關注個人信息主體是否有明確拒絕、是否會對個人的權益產生重大影響等因素。
議題三:ESG與國際投資法的新發展
根特大學法律與犯罪學學院教授Diederik Bruloot作了題為“近期歐洲ESG立法浪潮對國際投資法的影響”的報告,分析了東道國在國際投資仲裁中提出反請求的問題,所面臨的程序與實體上的障礙。歐盟最近的ESG立法包括《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報告指令》!镀髽I可持續發展盡職報告指令》雖對紓解反請求的程序困境沒有直接影響,但在實體層面,對公司施加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人權和環境保護義務,并有可能作為東道國可對非歐盟投資者提起反請求的法律依據。
北京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張康樂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的資本邏輯:ESG興起的背后”的報告。ESG投資在近年來取得了廣泛關注,也涌現了諸多保障該投資機制的法律行動。然而,這些法律行動并未能促進ESG的改善。值得思考的是,面對可持續性、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危機,我們需要進一步考慮哪些干預措施?
北京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吳凱杰作了題為“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合法性分析”的報告。通過對GATT第20條一般例外條款的解釋與分析,他認為,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可能無法滿足依據第20條例外作為偏離GATT非歧視義務的條件。由于該機制尚處于過渡階段,其合法性取決于最終確定的規則細節。
在該議題下,國際關系學院法學院講師劉思藝與中歐聯合創新中心國際部主任張莎莎分別作了評議。劉思藝認為,新的ESG立法對外國直接投資和商品貿易施加了強制性的高要求,這很有可能導致市場準入壁壘的形成。ESG、投資、貿易都是立法背后的核心要素,它們相互交織,需要關注的是,歐盟是否正確地行使了其權限,是否具有適當的法律依據,是否完全遵守輔從性原則?ESG立法可能還存在是否與國際法兼容的問題。張莎莎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投資活動中關注ESG問題,但仍面臨缺乏相關意識和能力、信息披露不足、短期利益和長期投資回報之間的沖突以及合規成本等挑戰。
總結致辭
通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洪積在總結致辭中祝賀本次研討會成功舉辦。他表示,中國的法律工作從業者與外國同行之間的交流和對話至關重要,保持開放,會讓我們成長得更加強大。
北京大學法學院長聘副教授張智勇在總結講話中感謝胡元祥校友的大力支持和貢獻,感謝與會來賓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他表示,今日所討論的議題是全球性議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必須共同努力,尋找解決方案。此次會議只是一個開始,期待兩院在未來開展更多的學術交流與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