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第三屆“民主: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論壇在京舉辦。來自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200余名嘉賓圍繞“民主與治理現代化”“數字時代的民主與法治”“人工智能與民主的未來”“多極化世界中的民主與全球治理”等議題展開討論,共商民主真諦和互鑒之道。
大會設置了專題論壇“數字時代的民主與法治”。專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秘書處、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具體承辦。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謝增毅研究員和尼日利亞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奧克丘庫·奧努奈居共同主持。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副所長謝增毅研究員主持分論壇
尼日利亞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奧克丘庫·奧努奈居主持分論壇
巴西馬拉尼昂州檢察院檢察官、巴西聯邦馬尼拉昂大學教授卡修斯·吉馬雷斯·柴指出,數字技術改變了世界的民主與治理,造成國家間權力的再分配。必須從地緣政治視角來思考數字技術,從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等角度看待數字主權。為保障數字技術切實增進民主、人權與法治,決策者與利益相關方必須共同努力、攜手合作,推動數字治理形成新機制、新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總編輯黃文藝教授指出,建設數字法治是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時代主題,加快構建數字法治體系是中國法治建設的緊迫任務。中國數字法治的前景和趨勢可以概括為:形成數字法治新場景、創立數字法治新規范、構建數字正義新形態、推進數字法治新基建、培育數字法律新職業。
韓國亞洲研究所所長貝一明認為,數字技術變革亟待全球制度回應。未來信息政策如何執行,不僅需要制定信息憲法作為制度支撐,而且需要通過司法手段對數字權力加以制約。在確保法律條文清晰、有效的同時,還應當從全球和歷史的視角,將數字社區的各個機構和私人主體包含進來,建立公私共治的治理模式。
中國尼泊爾友誼論壇主席高鴻儒指出,數字時代給民主政治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數字革命促使信息獲取民主化,擴大了普通民眾表達意見的空間,賦予了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另一方面,數字時代的信息操縱、隱私侵犯、網絡安全等威脅愈演愈烈,給民主價值帶來挑戰。因此,必須加強透明度、問責制和公民參與,維護數字時代的民主與法治。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托尼·卡蒂認為,解答西方民主治理的問題必須回溯到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民主政治理想。西方民主制度衰落的原因之一在于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急劇上升。精英階層不是服務于底層人民,而是服務于富人階層。相比之下,中國在探索民主治理的道路方面比西方做得更好。各國不應被所謂的西方民主所影響。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王立峰教授認為,數字革命給民主政治帶來了三方面挑戰:一是大數據導致數字權力無處不在,二是個人偏好代替公共理性,三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群眾理性難題。在此背景下,中國不斷探索民主新的道路,強調中國式民主的理性、科學性、多元性和開放性,為克服數字革命給民主社會帶來的難題提供了啟示。
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金平指出,數字革命給柬埔寨的民主與法治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數字技術能夠放大民眾的聲音,使其更有意義地參與民主進程。同時,數字時代也伴隨著虛假信息、隱私侵犯、信任缺失等問題,給社會治理、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帶來威脅。因此,必須堅持民主與法治原則,加強法治機制建設,保障公民權利。
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院中國非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丹尼斯·穆尼內指出,數字技術雖然能夠增進民主與法治,但也帶來了虛假信息、信息操縱等挑戰。在此背景下,必須加強對話,特別是強調年輕人的參與。數字時代應當加強對年輕人的賦權,使其更好地參與民主與法治進程,建設更有韌性的民主與法治框架,塑造民主與法治的未來。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焦洪昌教授指出,大數據在國家治理特別是立法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立法規劃安排、立法資料整理、立法意見收集、決策量化分析、立法文本生成、合法性審查以及立法后評估方面前景廣闊。但是,立法工作也可能存在數據共享不足、信息孤島、信息盲點等現象。因此,需要整合政務數據資源,構建法律知識圖譜,培養掌握技術的立法人才。
北京大學法學院王磊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應用應當以人為中心,同時避免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為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合法、合規、安全、可控,應當制定、修改、補充和解釋相關法律,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協調制定統一的國際標準和規范。人工智能為民主參與提供了新渠道,提高了民主制度的運行效率,有助于加強民主監督,促進民主的發展。
愛爾蘭德博爾達研究所前所長彼德·艾默生指出,多數投票原則具有許多優點,并被廣泛應用,但多數投票原則也有其局限性。多數投票程序容易受到操控,其結果可能不公正。在當今的數字時代,真正的民主應當建立在更加科學的決策機制和投票程序基礎上。
白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一體化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納塔莉亞·庫圖佐娃指出,人工智能可以通過解決社會中的各種障礙和不平等現象,促進構建更友好、更包容的社會。人工智能的應用應以消除歧視、關注平等為目的,關注和保護殘疾人、老年人、難民、有精神障礙的人等特殊群體,培養他們融入社會的技能。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人權法室主任戴瑞君研究員指出,婦女的平等參與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得到了國際人權法的確認。中國政府從制度和政策層面全面保障和促進婦女參與權。然而,數字技術對婦女參與權提出了新的挑戰。數字時代促進婦女參與權,需要將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納入教育政策和公民教育活動,確保有效解決性別刻板印象,彌合數字鴻溝。
利比里亞非洲發展協會研究員馬雷納·普拉扎爾·雷內爾·巴莫米指出,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民主、人權和法治相互交織。數字化有助于提高便利性、透明度、問責制與公眾參與,同時也帶來虛假信息、隱私保護和網絡安全威脅等多重挑戰。保護人權仍然是數字時代的核心,有必要通過國際合作協調跨國法律標準,創造公正包容的數字環境,促進公民基本權利保護。
拉丁美洲中國研究學會主席、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阿根廷-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畢嘉宏指出,拉丁美洲國家建立了自己的民主制度,但也面臨挑戰。拉丁美洲國家建立自己的法律框架以及民主程序,是國家主權的具體體現。然而,拉丁美洲國家的民主進程也受到外部的施壓,一些國家通過對他國進行經濟制裁謀求地區霸權。拉丁美洲必須不斷改進社會治理結構。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光權教授指出,中國裁判文書公開是司法公開的一項重要舉措。從裁判文書網上網和人民法院案例庫的建設來看,人民群眾對公正司法、陽光司法充滿期待。司法公開對于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發揮著重要作用。
葡萄牙中國觀察研究所主席魯翊君教授在評論中指出,民主與法治的核心在于追求社會公平的制度化。中國實施的民主決策程序包含機構之間的相互協調與監督,為人類文明作出了獨特貢獻。民主是全人類共同價值,應堅持以人為本,兼顧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促進公平正義與自由的實現,讓全人類能夠共享民主成果。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小妹研究員在評論中指出,民主價值是共同的,但民主制度是具體的。民主應與時俱進,無法一勞永逸、一蹴而就。民主在數字時代面臨數字權力、信息辨別、數字權益和數字平等等新課題,加強交流對話和制度互鑒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加強數字法治建設,才能更好地回應數字領域的新問題、新挑戰。
在第三屆“民主: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論壇閉幕式上,民主研究全球智庫網絡秘書處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莫紀宏研究員向大會匯報了2023年民主研究全球智庫網絡主要工作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