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武漢大學法學院于2024年3月啟動“珞珈法學全球云課堂”系列線上名家講座,第一期于3月11日晚成功舉行。哈佛大學法學院曼利·哈德森法學教授、全球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David Kennedy和赫爾辛基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埃里克·卡斯特倫研究所所長、國際法研究院院士Martti Koskenniemi兩位批判國際法學派大家帶來了題為“關于法律與世界”(Of Law and the World)的精彩講座。
本期講座由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韓德培講席教授、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治研究院團隊首席專家Ignacio de la Rasilla教授主持,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屈文生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法與中國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教授、香港中文大學Ryan Martinez Mitchell副教授、上海紐約大學Maria Adele Carrai助理教授與談。來自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兩百余名師生在線參加。
講座伊始,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馮果教授致辭。馮果指出,武漢大學法學院一直高度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致力于開拓學生國際視野,豐富國際教學資源!扮箸旆▽W全球云課堂”系列線上名家講座是武漢大學法學院為推動共同探討法治理論和實踐前沿問題而啟動的高質量前沿論壇,未來將陸續邀請一批國際一流法學名家,期待更多的專家學者、廣大師生積極參與。
Ignacio de la Rasilla介紹了講座的主要內容將圍繞David Kennedy與Martti Koskenniemi2023年出版的《關于法律與世界》(Of Law and the World)一書展開。
兩位主講嘉賓選取了《關于法律與世界》一書中的“批判及如何思考批判”“如何理解國際法”“國際法及其歷史敘事”以及“國際法和政治經濟學”四個話題展開對話。
第一部分的對話圍繞何為“批判”及其產生來源展開。Koskenniemi首先指出,“批判”并非一種具體、明確的實質性立場,也不是一套思想理論,而是一個姿態、一種態度,是對國際法律機構和國際法律人士所處理的國際法材料的一種批判性懷疑;批判源于一種個人的感覺。他表示,“批判主義者”擁有一些共同的“批判資源”(critical resources)。對于上述觀點,Kennedy表示認可,指出“批判”與其說是一種方法或思想流派,不如說是對某些對象(比如國際法)的一種懷疑態度。Kennedy還結合他自身的具體經歷,說明了他成為批判主義者的原因:相較于他所接觸的其他類型材料,國際法的重復性與貧瘠性“不盡如人意”(unsatisfactory),這促使他開始尋找其他的知識(intellectual)資源以及一同討論這類問題的伙伴。類似地,Koskenniemi也指出,批判主義者們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如結構主義、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語言學理論等,正是這些知識資源讓他們成為更好的法律人士。
第二部分的對話聚焦國際法及其影響。兩位學者認同,國際法是一種“行事”(performance)。Koskenniemi認為,“行事”的效果體現為充分利用國際法材料的開放性。這種行事本質上并不會導致傳統國際法發生變化,亦不會對國際行為體之間的權力分配造成重大影響。他還指出,在聯合國或國際法院所實踐的國際法只是合法性的一小部分。Kennedy也同意這一觀點,認為世界上存在各種法律規范,許多主體之間的互動都以法律的形式進行,而國際法只是多元法律規范中的一部分。Kennedy得出結論,國際法的多元性和合法性在于其作為一種共同語言,將具有特殊性的各部分以一種普遍的方式進行統合。最后,Kennedy還進一步與Koskenniemi探討了法律的權力問題,包括地方性如何轉化為普遍性,殖民主義與霸權主義等問題。
第三部分的對話圍繞國際法及其歷史敘事展開。Kennedy首先對國際法的“連續性”歷史敘事提出質疑,認為在國際法的發展中或許存在影響對國際法的理解的歷史斷裂。他進一步指出,國際法史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理解過去,同時也是對國際法學“自說自話”的故事提出質疑。Koskenniemi對Kennedy的觀點表示同意,并重點討論了國際法史研究中歷史敘事“連續(continuities)”與“斷裂(ruptures)”的關系。Koskenniemi還以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之間的互動為例,指出對過去制度(例如主權與財產的關系)的批判性反思有利于發現過去與現在的共同之處,從而激發對如何解決當今世界存在問題的思考。
在最后一部分,兩位教授聚焦“法律與政治經濟學”這一話題。Kennedy從全球層面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之間相關的制度入手,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思考方式。在此基礎上,Kennedy提出“將法律視為貫穿我們所認為的政治或經濟事物的一條紅線”,進而發展出法律的政治經濟學故事。他進一步指出,思考政治經濟學問題為反思國際法提供了新的視角。Koskenniemi簡要回應了Kennedy的觀點,他指出法律、政治、經濟等學科在發展過程中是相互聯系的,而法律處于相當核心的地位,經濟學或政治學在世界上的作用取決于我們對法律概念的立場。
隨后,四位與談嘉賓逐次發言并圍繞主講人的書籍及本次講座的內容提問。屈文生表示自己深受講座啟發,并從管轄權、領土主權和帝國主義的視角出發,強調在東亞地區,尤其從中國的視角出發,應當提高對主權和管轄權的重視,重新審視域外理論與實踐。王江雨認為這本書發人深省,認同批判國際法學者關于國際法并不是一個中立的知識體系、而是充斥著各種權力關系的觀點,并就中國的崛起對國際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向兩位教授進行提問。Ryan Martinez Mitchell強調了兩位教授著作與本次對話式講座在教學中的潛力,同時對國際法中的等級制度以及國際法委員會(ILC)工作的影響力提出疑問。Maria Adele Carrai聚焦霸權與差異化話題,就多元化所產生的問題、多極化對世界秩序的影響、政治在國際格局中的作用等話題向兩位教授提問。Kennedy與Koskenniemi逐一回應各位與談人的問題。
“珞珈法學全球云課堂”系列線上名家講座是法學院為推進法學教育國際化、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高質量涉外法治人才的又一創新舉措,通過邀請全球一流法學專家、學者開展系列講座和研討,聚焦法學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法律實務的前沿議題,匯聚全球法學智慧,拓寬廣大師生國際視野、培養新時代法學人才。
通訊員:林嘉悅、李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