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下午,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聯合舉辦“2024年新年論壇: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本屆新年論壇旨在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深入理解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深刻認識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的有機統一,推動實踐創新,為法治中國建設和國家治理現代化貢獻力量。
參加論壇的外校嘉賓有:中國法學會黨內法規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王偉國,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與法律教研部教授韓春暉,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憲法與行政法室主任、研究員李霞。參加論壇的我校嘉賓有: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我校校長馬懷德教授,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我校法學院李樹忠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我校法治政府研究院楊偉東教授。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喻中教授,副院長林華教授,胡夢瑤副教授;法律碩士學院院長許身健教授、黨委書記韓文生教授、副院長劉智慧教授、副院長梁敏研究員、院長助理劉赫然老師、院長助理劉炫麟副教授,以及學院公法研究所、私法研究所、經濟與社會法研究所、實踐法學研究所等師生代表四十余人。
會議開幕式由法律碩士學院院長許身健教授主持。
許身健說,本次論壇以“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為主題,對于全院師生全面認識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的統一性和互補性,深入領會統籌推進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基本精神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并將之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命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布局中,依規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是黨的領導與黨的建設、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政黨治理與國家治理等若干重大主題的交匯點。統籌推進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正是這個交匯點上生成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人們正確理解“依規治黨”概念,全面認識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的統一性和互補性,深入領會統籌推進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基本精神提供了科學方法和實踐基礎。新時代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與時俱進地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全面釋放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偉大合力,不斷開辟法治中國建設新局面,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新發展。
馬懷德代表學校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對法律碩士學院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聯合主辦新年論壇表示祝賀。他指出,法律碩士學院的新年論壇作為品牌活動,堅持多年,2024年新年論壇形式上有所創新,主題也極具時代意義。中國政法大學把深入學習宣傳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長期的重大任務,進行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和體系化建構。今天以“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為主題進行研討,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舉措。他圍繞主題從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關系,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之間相互協調,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發展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任務等三個維度進行了解讀。馬懷德認為,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需要相互協調共同發力,要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努力形成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接下來是主旨發言,由林華副院長主持。主題一為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的歷史邏輯與發展路徑。報告人為韓春暉教授,評述人為李樹忠教授和楊偉東教授。
韓春暉教授圍繞主題一,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首先,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關系。韓春暉教授指出,第一,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首先是“和而不同”的關系,兩者既具有獨立性,又具有共通性。因為,從本質上來看,無論是黨法還是國法,都是黨的主張、人民的意愿、國家意志三者的統一。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兩者就是并行發展,這種獨立性在陜甘寧邊區的治區經驗和治黨經驗中就已經存在。從新時代的法治建設來看,兩者有機統一于“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發展路徑中,這為兩者的有機統一提供了更大的共通性基礎。第二,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之間是“血脈相連”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在“有機”兩個字上,絕對不是機械的、可以分割的形式的聯合。這兩套體系必須能夠聯結起來解決一些共同的問題,對整個制度體系產生吐故納新、新陳代謝的功能。第三,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是一種“動靜結合”的關系。從靜態角度來看,依法治國依據的“法”與依規治黨依據的“規”都是一種靜態的存在;從動態角度來看,“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實現兩者的統一,要促進黨內法規體系和國家法律體系的統一,更要促進黨內法規實施體系與國家法律實施體系的有效合作銜接。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動靜結合,發揮實效。
其次,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形成的歷史邏輯。這種歷史邏輯展現了這兩者如何從各自獨立發展到產生關聯互動,最終實現有機統一的過程。他指出,在1999年憲法修訂后,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為兩者的統一提供了理論空間。隨后,黨的十六大報告開始探索協調黨法關系,為統一打下基礎。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實現目標統一,為規范和機制的統一提供了導向。“依規治黨”的概念在從嚴治黨和依法治國深入的合力下誕生,并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過程,最終在新時代走向兩者的有機統一,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一個經典命題和前進方向。
關于新時代下的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韓春暉教授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挑戰與回應。一是,這種統一回應了總書記強調的理論邏輯,即“打鐵必須自身硬”。依法治國實為“打鐵”的使命,而依規治黨則是解決“自身硬”的問題,是提升“打鐵”能力問題。依規治黨第一步解決我們“思想過硬”,然后在依法治國—— “打鐵”的實踐中錘煉我們的“本領過硬”,形成一種邏輯閉環結構。兩者有機統一,從思想過硬到本領過硬,解決了治理能力不足的問題。二是,這種統一解決了黨政關系的理論問題。長期以來,黨政關系要么分,要么合,但這種改革導致了一些有害的觀念和黨的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的問題。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傳承了黨政關系法治化的基本思路,但又跳出了固有的認知模式,尋求合作共融的黨政結構,調整了黨政關系的認知。三是,這種統一澄清了黨作為法治捍衛者與守法者的雙重角色。中國共產黨作為最高權威,承擔了作為法治秩序“捍衛者”的使命。但法治的“捍衛者”如何愿意成為誠服于法治,甘做“守法者”,是一個千古難題。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解決了這一難題,實現了捍衛者與守法者的統一。四是,這種統一確立了一元主導、多元合作的治理格局。這種治理格局不同于西方的多元合作治理格局,西方的治理格局中的主導力量往往是法院或國會。而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則是以中國共產黨作為最重要、最關鍵、最核心的治理主體,與人大、政協、檢察院、監委等形成多元合作治理的結構。這種結構實現了零死角、無盲區、全覆蓋的治理結構。
再次,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的發展路徑。他從主體間的銜接、功能的互補、形態的完備和機制的整合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第一個方面,主體間的銜接。關鍵主體是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相互結合的關節點,包括依法治國委員會、黨委政法委、國家監委和黨組等。這些主體在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相統一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需要明確這些主體的職責和作用,需要形成與政府、人大、政協橫向溝通協調的制度化、規范化的途徑和機制,解決政法系統和政府系統內部存在的摩擦問題,鼓勵合作與創新。這些措施將有助于推進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二個方面,功能的互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體系在功能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兩者需要形成互補關系。對于個體調整,依法治國守人性底線,依規治黨謀求德性的高線,但目前依規治黨中層次性并不明顯,需要區分普通公民和黨員公民、普通黨員與黨員領導干部之間的義務差異性。對于組織管理,依法治國是放管結合、頭尾把控,依規治黨是政治領導、過程影響,需要構建過程性互補,解決村委會等組織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整個國家的治理,依法治國在常態治理中的作用力更強,但在應急處置中,由于國家法律秩序的失序,黨內法規的作用空間變得更大。
第三個方面,形態的完備。他指出,首先,是組織性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我們目前黨內的組織法規制度比較零散,需要實現制度整合以提高完備性。其次,是黨的領導法規制度的及時調整。這涉及到黨組織與其他組織的外部關系,需要與時俱進的針對新形勢、新趨勢、新變化的特地情況進行調整。再次,黨的自身建設法規制度建設的更加細化。最后,黨的監督保障法規制度要適時補缺。
第四個方面,機制的整合。一是可以更多的對于涉及到重大的事項統籌決策,聯合發布。二是執法執紀全盤考慮。三是一體監督,權責相當,更加強化黨組織的責任。四是完善多元救濟途徑,救濟過程中做到群體救濟和個案救濟并重,個人救濟和綜合措施并舉,樹立黨的權威性,促進社會和諧。
李樹忠教授做了評述發言。他肯了定韓春暉教授的發言,并對未來發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黨內實施法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依法度”是中國之治的邏輯,也是中國之治的密碼。中國共產黨是領導黨,是長期執政黨,通過依規治黨保證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戰斗力,并將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相銜接協調,實現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是中國之治的鮮明特色和必然邏輯。然而,在黨政關系的新制度安排上,仍面臨著一些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統籌推進依法治國依規治黨是黨在新時代的探索,但其中存在著需要進一步進行理論和學術闡釋的地方。黨內法規的影響范圍擴大到社會和國家治理層面,使黨內法規與國家法治體系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復雜性。此外,需要重視的是黨的領導和法治的關系問題,黨既在法治之外(表現為先有黨的主張,再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為國家法律),還在法治之中(表現為黨領導法治的實施),還在法治之下(表現為黨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黨依法執政依憲執政),而這需要更為清晰的闡釋。黨內法規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并通過備案審查規定的聯動機制來確保合憲合法。黨內法治與國家法治的實施必須相互協調,以實現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因此,需要建立更為具體、更為細致的制度安排和程序機制。在新時代,需要明確黨的領導的范疇和架構,構建新的制度安排和程序機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清晰界定黨內法規的調整范疇和效力邊界。這樣的理解將有助于明晰黨內法規與國家法治體系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
李樹忠教授總結認為,新時代黨和法治的關系可以用“一個靈魂”“兩個必須”“三個統一”“四個善于”進行概括,并落實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來,同時,學術界要積極思考如何構建相應的理論體系。
評述人楊偉東教授,對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上進行了深入分析。
楊偉東教授認為,當前,在宏觀層面上,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二者有機統一,學術界和實務界具有高度的共識性。二者的統一體現在黨的主張和意志與人民意志的內在一致性上,體現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統一行動上,體現在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的共同追求上。在此基礎上,如何在中觀與微觀層面上實現二者內在統一,則值得關注和深入研究。
國家法律與黨內法規雖然有不同的調整對象和規范體系,但是二者存在共同調整和規范的領域和事項,因而必然會存在交叉、重合。他提出在中觀層面上需要關注和探討三個問題,即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規范之間的轉化是單向關系還是雙向關系,黨內法規的作用領域如何理解和把握,黨內法規實施的有效載體和方式特別是機構樣態是什么。
在微觀層面上,他同樣提出了三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首先是在共同規范事項上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制定和規范時機和優先選擇上,應當如何考量并建立機制予以規范;其次,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實踐中如何有效銜接,特別是針對公職人員的行政處罰、行政處分、問責與紀律處分之間的銜接;最后是針對地方黨政部門聯合或共同制定的規則、發布信息等行為如何建立或者確定合理、有效的監督救濟渠道和機制。
主題二為從國法與黨規的起點看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的基礎。報告人為喻中教授,評述人為王偉國主任和李霞主任。
喻中教授圍繞主題二,從國法和黨規的起點角度,探討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的基礎。他說,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是龐大的體系,在靜態方面,國法和黨章作為兩個龐大體系的統一應有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探討兩者統一的基礎究竟是何者的問題。首先是國法的起點。國法體系的起點是憲法。而憲法的起點則在憲法序言。憲法序言的第一句是“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這個“歷史”即是中國憲法序言的起點的意義所在。其淵源來自1982年《憲法》起草的一個細節,彭真同志在起草憲法時與學者王樹文、許崇德討論憲法序言的必要性。彭真同志特別強調了四件大事:辛亥革命、共產黨領導推翻帝制建立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黨的領導經過歷史的敘述而確立。從而,憲法序言的建構邏輯從歷史立法確立黨的領導。其次是黨規的起點。黨規的體系中,《中國共產黨章程》起到了統領作用。黨章總綱的第一句講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也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里的“先鋒隊”就是黨規里的第一個詞,也是起點。這一理念來自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在中華傳統儒家學說中也有表達。先鋒隊是一種責任和擔當意識,是共產黨永遠向前的思想主體。黨章總綱通過長篇敘述抵達黨的領導。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先鋒隊的起點,都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因此,喻中教授強調,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的基礎在于黨的領導,它是來自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在憲法序言和黨章總綱的起點,強調堅持正確方向,穩步前行。憲法以歷史為起點,而黨規以先鋒隊理論為起點,這兩個起點共同引導出堅持黨的領導的結論。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基礎就在于黨的領導,這是來自于歷史和先鋒隊理論的共同結晶,為我們堅定正確的前進方向提供了堅實基礎。
評述人王偉國主任認為,把黨內法規體系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把作為全面從嚴治黨重要范疇的依規治黨納入全面依法治國場域,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框架中探討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關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與西方法治理論相區別的鮮明標識,也是構建中國自主法學知識體系需要體現的原創性理論。
王偉國主任認為,以法治體系建設為核心的制度安排,始終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源頭主要由黨章這個黨的根本大法和憲法這個國家根本法匯聚而成。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黨的領導本身就規定在國體之中,黨組織和黨員也深度嵌入國家政權之中,黨內法規作為規范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活動的專門規章制度,必然會成為法治體系的重要內容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構成。喻中教授從黨章總綱首句關于黨的先鋒隊性質出發探討黨內法規的起點、從憲法序言首句探討國家法律的起點,視角獨特,與其專著《法理四篇》具有相通性,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精神。期待喻中教授對此問題作出進一步系統的闡釋。對于黨內法規這一概念,我們也要注重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精神加以研究和闡釋,不能望文生義,也不能僵化理解。
王偉國主任認為,與歐美許多國家先有政權再有政黨不同,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建立后,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贏得政權,建立新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也是我國憲法明確確認了的。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由黨的主張根據實際需要和不同制度定位分別轉化形成。國家法律是在黨的領導下制定的,黨內法規是由有制定權的黨組織單獨制定或與有關國家機關聯合制定的,它們都體現了黨的主張,具有同源性。同時,由于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調整對象、調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要形成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確保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關鍵要準確把握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銜接和協調的基本要求,要避免造成黨內法規調整范圍非理性擴大,堅決防止和嚴肅糾正明顯違背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基本要求的各類現象。
評述人李霞研究員,圍繞論壇主題“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從三個方面發表了見解。第一是重要性和基本概念問題。她認為,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協調黨規和國法的關系,是現代政黨國家無法回避的重要議題;在中國,黨規和國法同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協調黨規和國法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第二是目前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思想認識不夠統一,特別是在地方層面,存在著法治意識淡薄和對黨規的誤解等問題。其次是領導機制不夠完善,黨內法規的工作機構和國家相關機構之間溝通和聯系尚不充分。再次是依據不夠完善,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等的相關條款不夠具體完備。最后,她針對如何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完善干部的法治考核和評價機制。二是加強頂層設計,中央適時出臺相關文件,以凝聚共識、加大合力。三是健全領導機制,考慮試行交流輪崗制度,加強不同部門的業務溝通協調。四是完善有機統一的依據,明確黨領導國家建設法治的各要素。五是明確有機統一的內容,確保黨規和國法之間的有效順暢銜接。
論壇閉幕式,由韓文生書記主持,喻中教授做總結。
韓文生書記指出,本次會議集思廣益,各位專家學者圍繞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這個主題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問題,給大家帶來了深刻啟發,為我們理解和推進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喻中教授用“一個主題、兩個結合、三個統一、四個度”對會議做了總結。他說,本次會議主題鮮明,體現了主辦方的結合以及校內校外專家學者的結合,實現了學術與政治的有機統一、歷史與現實有機統一、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論壇主題有高度,專家學者發言有深度,研討領域有寬度,直逼現實問題有力度。他就會議取得的重大成果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梳理和總結。
最后,許身健院長和林華副院長,再次感謝與會嘉賓的精彩分享,并為大家送上新年祝福。
(撰稿人:李安琪 攝 影:曾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