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
第九屆青年比較法論壇
12月3日,第九屆青年比較法論壇:“法的趨同與趨異”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文華苑7棟308會議室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主辦、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法治發展研究中心承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澳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大學、暨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深圳大學、廣州大學、甘肅政法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以及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商務印書館、法律出版社、四川大學《南亞研究季刊》、福建堅韌律師事務所等各領域共計6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開幕式
開幕式由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李瀟瀟講師主持。
會議伊始,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米健對論壇召開致以熱烈祝賀,他全面回顧了當代中國比較法研究四十年的歷史,指出了歷史機遇的重要性,勉勵后輩學人積極作為,對比較法青年論壇提出殷切希望。
隨后,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珠海校區法治發展中心主任袁治杰教授代表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致歡迎辭,對研討會的召開致以熱烈祝賀,對各位與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并詳細介紹了北師大法學院發展歷程與建設情況,同時以自身經歷引發了對比較法研究的思考。
隨后,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馬劍銀進行了會議主旨說明,從論壇歷史到本屆論壇緣起,從論壇主題到論文選取情況,都進行了詳細介紹。
開幕式后,進入主題單元與自由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法異同之方法論探究”“法之不同樣態展現”“法異同之具體形象”與“民族復興語境下的比較法研究”四個主題單元,“比較法的方法論”與“比較法的具體樣態”兩個自由討論單元展開了深入全面的研討交流。
第一單元
法異同之方法論探究
第一單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泮偉江、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朱志昊主持,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法異同之方法論”展開了深入研討。
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樊一江以“建構‘看不見的城市’:比較法研究的解釋性重構”為題,分析了傳統比較法范式的弊端,指出了比較法研究的范式轉型困境——面臨相對主義陷阱與比較法的懷疑論,繼而提出困境的成因所在及解釋性重構方法。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副教授劉振宇對此進行了評議,他評價該研究理論性較強,同時也提出了研究的主體性、基礎預設討論、法律文化比較、認識論差異等還值得商榷的議題。
山東財經大學法學院講師劉巖以“現代風險社會中的法律多元主義”為題,他不僅詳細分析了傳統法律多元主義的問題、理論與挑戰,而且指出了現代法律多元主義的概念、功能與風險,從而得出結論——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多元化的“法律”只能作為法律系統的環境,迫使其做出是否將多元的“法律”識別為“法律系統的法律”的決定。福建堅韌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楊靜哲針對該分享,指出該研究的理論資源還待仔細挖掘,或有些許錯誤,還存在其他的法律多元主義需要討論。
華東政法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副研究員王靜以“法律鑒進:法律移植范式的創新”為題,通過分析西班牙移植德國法制定首部社保法的經驗素材后發現,其法律移植的創造性轉化是政法精英在充分調研外部因素的基礎上重點考量了政治團結因素的結果。進而她提出了在法律多元主義時代應采取法律鑒進新范式,并總結了法律鑒進的特點。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瞿見對此進行評議,他指出該研究具有創新性,宏大與微觀的關系處理得較好,但也有諸多地方可以存在爭議,包括:新概念的解釋、舊有范式的問題分析、范式輸出的其他因素、新范式的理論位置等。
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副教授伊衛風以“文明互鑒視角下的比較法”為題,從梅因的比較研究出發,將比較法學的歷程劃分為法律發展、法律改革和法律創新三個階段,總結每個階段的特點與問題,最后指出中國比較法研究的創新之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后研究人員李宏基則在評議環節,指出文章理論性強、切合時代,但仍存在對梅因材料使用的細致性與全面性問題,個別措辭上還需考證商榷。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謝思思以“法律的‘動態比較’優勢——一種法律人類學考察”為題,對法律的動態比較進行概念辨析,深入剖析了《原始人的法》一書,提出邁向人類學比較法研究的動態比較的概念與方法。四川大學《南亞研究季刊》編輯陳西西高度贊揚了該研究,提出跨學科來反思的益處,同時她也指出了論文寫作的些許不足。
自由討論一
比較法的方法論
自由討論一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泮偉江、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朱志昊主持。
甘肅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方硯以婚姻法為引,暢談比較法研究的益處與發展方向;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澳門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敏振海則提出比較法的目的是學習、溝通甚至是輸出,并用伊斯蘭法進行舉例分享還原比較的方法;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法政學院講師尹疏雨則結合大灣區法治實踐,提出應當思考比較法的功能與意義維度,與實踐相結合,回應時代所需;甘肅政法大學環境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宗婷則分享了比較法研究的兩個心得,一是比較法研究應當考慮有效性,二是倡導多元的比較法方法;廣州大學法學院籍梓豪則結合自身學習情況,指出高校比較法課程的選課情況堪憂,指出比較法課程不夠實用,希冀提高課程實用度;在補充發言環節中,清華大學長聘副教授魯楠則回應了其他學者的問題,指出比較法選課情況不佳不僅與學生心態的變化有關,更源于中學世界史教學模式的改變,同時他還分享了其近年來研究非西方法律的感受。
第二單元
法之不同樣態展現
第二單元由法律出版社編輯柯恒、西北大學法學院講師高楊主持,多位專家學者就法的不同樣態的展現方式和不足等主題展開了豐富討論。
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棟以“《大憲章》淵源:羅馬法還是蠻族習慣法”為題,指出《大憲章》受教會法影響的章節較為明顯,只有少量章節能明確推知源自羅馬法,《大憲章》宣示、繼受和發展了初步形成的普通法。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凱總結道,此文通過非常扎實的史料梳理,闡明了整個大憲章在制定之前的共同法律影響。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講師陶南穎以“中國涉外法治研究主體性建構的悖論及其超越”為題,指出由于西方的溫和滲透,中國涉外法治研究主體性建構存在“既自我認同又自我否定”的困境,發展和固化為中國的自我東方化,并進一步提出了構建多元化的知識資源格局來超越此悖論。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講師蔣龑肯定了此文將涉外法治和主體性建構相結合的創新之處,并用生動的例子闡釋了自己的理解。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本科生彭天翼同學以“論中國傳統權利觀念對社會變革的塑造”為題,談論了傳統中國民眾的權利觀和傳統中國社會革命的方式,指出作為工具的權利是引發社會革命的必由之路。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黃濤評價其具有年輕人的銳氣,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處。
第三單元
法異同之具體形象
第三單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強、商務印書館編輯王朝睿主持,多位專家學者就法異同的具體形象等主題展開了關于判例法制度、隱私觀念和比例原則的豐富討論。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講師雷檳碩以“道路通向判例法制度?”為題,從判例法制度的形成歷史和生成條件出發,指出案例指導制度無法轉型判例法制度,提出了案例指導制度可以轉向“判例制度”的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泮偉江認為此文基于宏大的視野深入思考了判例法制度,但同時存在著一些邏輯上的謬誤,并對其研究規范詳細展開了討論。
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盧震豪以“從陰私到隱私:近現代中國的隱私觀念流變”為題,從批官與批民的不同場景和公德與私德的觀念出發,談論了觀念對場景的解釋,并對于陰私觀念如何流變為隱私觀念作出了解釋。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梁芷澄認為此文成功回答了所要解決的問題,并補充了社會心理原因對于個人主義、隱私觀念興起的促進作用。
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趙涵以“‘階層分析’的祛魅與‘不合理性’的調適——比例原則究竟在說什么?”為題,從比例原則的研究熱度談起,進而解構“四階層”邏輯,重釋了比例原則的理論價值,提出認真對待疑難案件中比例原則的適用問題。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肖彤肯定了此文的批判精神,并對文章的各部分逐一展開詳細評議。
自由討論二
比較法的具體樣態
自由討論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強、西北大學法學院講師高楊主持。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星譯談論了“是否存在部門法下的比較法”;深圳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黃忠軍就“刑法研究的具體形態”展開討論;中國地質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韓成芳回應了法律移植的創新、比較法式微、比例原則的適用等問題;暨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陳健濱談論了“公序良俗原則規范”;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法治發展研究中心講師武謙就“法律移植的目的”等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法治發展研究中心講師顧晨昊探討了知識產權領域的法律移植和改造。
第四單元
“民族復興語境下的比較法研究”
圓桌討論
圓桌討論由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袁治杰、清華大學法學院長聘副教授魯楠主持,多位專家、學者就民族復興語境下的比較法研究開展引談,全體參會人員評述。
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黃濤強調了全面的中西古今比較的重要性;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副教授劉振宇提出了現代性優于地緣性的觀點;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講師陶南穎認為應從更加全球的視角探討民族復興下的比較法研究;北京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吳訓祥用一張圖展示了我國民法典多元繼受的脈絡,并列舉生動的例子加以解釋;暨南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王星從澳門的法學教育實踐出發,探討了其困境與未來走向;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法治發展研究中心講師牛子晗分享了自己在新加坡的項目經歷,指出比較法的功能與意義之維,并回應了其他學者提出的觀點;清華大學法學院長聘副教授魯楠則指出了自己的關注,包括中華法系的新近研究、中國模式的輸出以及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的立法等問題,并表達了自己的希冀與擔憂。
閉幕式
會議閉幕式由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馬劍銀主持,馬劍銀老師對各位與會嘉賓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并指出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共同的話題“法的趨同與趨異”各抒己見,讓人獲益匪淺。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柯嵐、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于明進行會議學術總結,對與會的發言人、評議人的精彩發言一一進行了點評,并表達了對于青年學者的鼓勵,以及對主辦方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的感謝。
最后,馬劍銀老師宣布,第九屆全國青年比較法論壇順利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