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2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舉辦的中國社科論壇·2023暨第20屆國際法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行。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全球發展倡議與國際法的守正創新”。來自中國法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機構,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希臘、瑞典、意大利、巴西以及中國香港的專家學者約50人,以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參加了本次論壇。
開幕式
中國國際法學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黃進教授,希臘外交部前部長、色雷斯德謨克利特大學喬治·卡特魯加洛斯教授,中國社科院國際法所副所長、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委員柳華文研究員,意大利民主促進中心共同主席、意大利國家研究會法比奧·馬切利研究員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黃進會長在致辭中指出,國際法研究的守正與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歷久彌新。守正創新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是中國國際法研究的核心理念,也是構建中國自主的國際法知識體系的價值追求。他認為,中國的國際法學人應該聚焦百年變局,抓住機遇,展現智慧,守正創新,有所作為,建設性地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規則的制定,增強中國在國際法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喬治·卡特魯加洛斯教授在致辭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體,近年來取得巨大進展。在國際法研究的“十字路口”,中國可將西方的國際法理論與本土的儒家思想研究相結合,為全球的國際法研究和人類的未來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柳華文副所長在致辭中指出,發展是人類歷史的必然選擇,是各國和國際社會共同重視的議題。聯合國通過的“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將和平、發展和人權作為改革和發展的三大支柱。他認為,國際法的守正,就是繼續秉持國際法的宗旨、價值和原則,國際法的創新強調在具體領域和制度上彰顯智慧的光芒。
法比奧·馬切利研究員指出,當前國際秩序遭受挑戰。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希望本次會議圍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分享更多的中國經驗,供全球的國際法學者交流和學習。
論壇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丁賽研究員主持。
主旨報告
希臘外交部前部長、色雷斯德謨克利特大學喬治·卡特魯加洛斯教授以“建設更加民主和公平的世界秩序需要國際法改革”為題進行發言。他從國際法體系中產生不公平的結構性問題出發,闡述國際多邊主義面臨的挑戰。他指出,全球治理需要進一步強調和捍衛《聯合國憲章》,這是以國家主權平等為基礎的公約。全球治理需要充分考慮南方國家的利益和主權,進一步改革聯合國安理會的相關制度和體系,建設更加公平、民主以及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國際秩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柳華文研究員以“‘黃金規則’與國際法”為題進行發言。他指出,1955年舉辦的萬隆會議通過的宣言包括十項原則,這十項原則強調求同存異的精神,是萬隆會議倡導的“黃金規則”。今年是《世界人權宣言》發表第75周年,《世界人權宣言》第1條用人權的語言闡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樣體現了萬隆會議中的“黃金規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及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構成了一個整體,體現了“黃金規則”的精神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智慧,是對國際法發展的重要引領。
瑞典隆德大學羅爾瓦倫堡人權與人道法所所長莫滕·基艾魯姆研究員以“《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5周年:終點或重生?”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自《世界人權宣言》誕生以來,國際人權法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當前世界格局加速演進的大背景下,國際人權法治遭受重大挑戰。他指出,不論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還是《巴黎協定》中都不乏人權的語言表達。國際人權法應回歸重視本地人權和基本人權保護的框架,《世界人權宣言》在應對氣候變化、貧困和歧視等挑戰的過程中將煥發新的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趙建文研究員以“‘一帶一路’共建與國際發展法的發展”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等與國際發展相關問題的表決和執行中,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條文中規定的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傾斜保護往往“口惠而實不至”。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個價值、原則和機制的創新,對國際發展法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意大利民主促進中心主席、意大利國家研究會法比奧·馬切利研究員以“國際法的當下挑戰:戰爭、氣候變化和疫情”為題進行發言。他指出,在當前貧富差距增大、氣候變化等情勢下,人類社會面臨新的生存挑戰。個別西方國家以打造新國際秩序為幌子,試圖破壞現有的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面對目前層出不窮的挑戰,我們需要建立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新的多級世界秩序,保證各國享有平等的話語權力。
清華大學國際爭端解決研究院院長、法學院陳衛佐教授以“國際商事仲裁的當代發展與立法現代化”為題進行發言。他指出,在《紐約公約》和《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獲得巨大影響力的基礎上,國際商事仲裁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迅速。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的立法者紛紛對其仲裁制定法進行了現代化改革,相繼修訂了仲裁制定法或頒布了全新的仲裁制定法。我們可借《仲裁法》即將修訂的東風,完成仲裁在國內的立法現代化建設,增強中國內地在國際商事仲裁法治環境方面的競爭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孫世彥研究員以“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機制與習慣國際法”為題進行發言。他指出,雖然目前已有大量人權條約存在,但是習慣國際人權法作為人權法的法律淵源之一,對破解人權條約的局限性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分析習慣國際人權法的工具,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普遍定期審議機制具有普遍性、互動性、法律性、發展性和確定性等特點,有助于識別和確定習慣國際人權法。因此,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普遍定期審議機制,是確定《世界人權宣言》是否成為習慣國際法以及其中的條款內容是否可成為習慣國際法的重要工具。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張玲教授以“與破產有關判決的承認與執行”為題進行發言。她指出,在世界范圍內,有關跨境破產判決的承認和執行的法律制度還不成熟,區域內有代表性的是2015年修訂的《歐盟破產程序條例》。中國《企業破產法》雖有相關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只有對啟動外國破產程序的判決承認及司法協助的相關經驗。因此,我們需要在跨境破產判決的承認和執行領域中進行區別于一般民商事判決承認與執行的立法。
論壇主旨報告環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小妹研究員主持。
01國際關系法治化的創新探索
論壇第一單元的主題為“國際關系法治化的創新探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公法室主任蔣小紅研究員和意大利民主促進中心主席、意大利國家研究會法比奧·馬切利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朱曉青研究員擔任與談人。
巴西馬拉尼昂聯邦大學教授、馬拉尼昂總檢察長檢察官柴灣以“地緣政治、人權和人工智能:對國際法治未來的觀察”為題,清華大學法學院張新軍教授以“判例法上‘航行自由’的嬗變和沿海國—其他國家的權力分配”為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王翰靈副研究員以“氣候變化與國際法的思考”為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謝海霞教授以“私人主體在全球發展倡議中的價值與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羅歡欣副研究員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新發展與國際法治”為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劉洋以“國之大事:秩序類型與規則類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金星以“論國際航行商船使用私營海上武裝保安法律問題”為題發表了精彩發言。
02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的理論實踐
論壇第二單元的主題為“加強涉外法治體系建設的理論實踐”,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沈涓研究員和巴西馬拉尼昂聯邦大學教授、馬拉尼昂總檢察長辦公室檢察官柴灣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私法研究室主任李慶明研究員擔任與談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石靜霞教授以“WTO 電子商務開放式諸邊談判新進展”為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斯迪克·塞亞德教授以“金磚國家財政同一性發展的前景和挑戰”為題,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馬瑞克·馬提尼金教授以“國內競爭法的域外適用:比較法視角”為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別法研究室副主任毛曉飛副研究員以“涉外法治語境下中國國際仲裁發展的歷史演進與現實路徑”為題,意大利民主促進中心研究員米凱拉·阿里卡萊以“國際治理單極化與對美式基于規則的秩序之評判”為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國際法系主任徐偉功教授以“加快涉外領域立法 完善涉外法律體系”為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經濟法室副主任黃晉副研究員以“數字市場治理中的難點與問題——以歐盟為視角”為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張建副教授以“國際投資爭端調解機制:規范與實證”為題發表了精彩發言。
03新興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
論壇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新興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經濟法研究室主任劉敬東研究員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斯迪克·塞亞德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張文廣副研究員擔任與談人。
紐約大學法學院全球教授、巴西圣保羅法學院瑪麗安娜·帕根德勒教授以“企業治理比較視角下的全球南方”為題,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沃爾夫岡·阿爾施納教授以“雙邊貿易投資法的多邊改革:稅收和引渡制度的經驗”為題,香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夏蘭教授以“國際投資視角下多邊發展銀行的預防爭議機制創新”為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孫南翔副研究員以“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國家安全關切”為題,北京大學法學院胡凌副教授以“重新想象數字主權:能力的視角”為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任宏達以“歐洲國際發展合作法研究的近況與思考”為題發表了精彩發言。
04推動全球人權治理的包容性發展
論壇第四單元的主題為“推動全球人權治理的包容性發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編輯部主任曲相霏研究員和香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夏蘭教授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人權法研究室主任戴瑞君研究員擔任與談人。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俊響教授以“全球人權治理中國主張的核心命題”為題,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教授、亞洲國際法學會副會長瓦桑塔·塞納維拉特納以“國際法運行的當代挑戰:基于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的考察”為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公法室副主任郝魯怡副研究員以“跨國主義視閾下拉丁美洲移民問題研究”為題,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費秀艷副教授以“國際人道法對經濟制裁的可適用性問題研究”為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李贊副研究員以“論聯合國內部司法機構法官遴選制度及中國的參與和影響”為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惠茹以“供應鏈人權盡責立法邊界的比較分析與法理反思”為題進行精彩發言。
閉幕式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鳴起,希臘外交部前部長、色雷斯德謨克利特大學喬治·卡特魯加洛斯教授,瑞典隆德大學羅爾瓦倫堡人權與人道法所所長莫滕·基艾魯姆研究員,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國際法所聯合黨委書記、法學所所長莫紀宏研究員出席閉幕式并致辭。
張鳴起副會長在致辭中對此次會議給予了積極評價。他指出,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2021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堅持發展優先,關注各國人民福祉,倡導普惠包容,重視創新驅動,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破解發展赤字難題,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本次研討會的嘉賓重點聚焦海洋保護、數字經濟、人權治理、氣候變化等發展領域的熱點前沿問題開展交流,共同研究破解推動全球發展繁榮的難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喬治·卡特魯加洛斯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學術之旅收獲頗豐,特別是從中國國際法專家的發言中了解到中國對當前國際法面臨的挑戰的應對和態度,期待有機會更多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相關內容。他認為,當下百年變局在加速演進,沖突不可避免,加強國際間正式或非正式的對話和建設包容的國際環境,對于應對全球性挑戰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莫滕·基艾魯姆所長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會議中討論的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技術融合、金磚國家面臨的挑戰、全球人權治理等都是目前全球法治建設上遇到的最新挑戰,也是各國都關注和熱議的議題,此次論壇的舉辦恰逢其時。
莫紀宏所長代表會議承辦方對此次參會的國內外專家學者表達誠摯謝意。他表示,中國需要發展,世界各國需要發展,全球需要發展,只有發展才能讓我們走出困境。發展離不開創新,發展不能脫離規則。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全球發展倡議與國際法的守正創新”,這是全世界一切有良心和正義感的法學家必須面對的共同話題。在當今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發展背景下,研究如何堅守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和立場,以及如何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這是當代國際法學者義不容辭的學術責任和歷史使命。
論壇閉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丁賽研究員主持。
本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承辦。論壇主題鮮明,與會人員交流充分,在學術研討和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