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下午,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主辦,中國政法大學律師學研究中心與法學院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所承辦的“中國式現代化與法律職業倫理”論壇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教學圖書綜合樓圖書館一層會議室舉辦。來自中國政法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十余所高校的專家學者、青年學子與來自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遼寧法大律師事務所、遵義市人民檢察院的實務專家共八十余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論壇的開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所副所長白冰老師主持,由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盧春龍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袁鋼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律師學研究中心主任、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所所長王進喜教授致開幕辭。白冰老師首先歡迎了所有到場嘉賓,闡明召開本次論壇的目的在于對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法律職業倫理的研究與教學進行研討,凝聚同仁共識,為法律職業倫理學科發展積蓄更為充分的力量,并簡單介紹了本次論壇的議程。
隨后,盧春龍副校長簡要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法律職業倫理學科的發展歷程與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所創辦以來所取得的成果,并表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下,研究法律職業倫理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職業倫理將成為支撐法治建設的基礎。
袁鋼副院長認為,法律職業倫理的建設在未來法學院學科建設中有著重要地位,未來法律職業倫理學科需要重視法律職業倫理本體論、實踐論、教學論的研究,推動法律職業倫理知識體系的完善,增強法律職業倫理的實踐關切,推進法律職業倫理教學的規則化。
王進喜教授指出,當前實踐中出現了很多與法律職業有關的新現象,中國式現代化對中國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提出了很多要求,這是西方法律職業倫理話語所未涵蓋的,希望本次會議能夠推動中國法律職業倫理的研究。
開幕式結束后,與會人員在圖書館中廳合影留念。
第一單元 中國法律職業倫理的自主性
在論壇的第一單元,與會人員圍繞“中國法律職業倫理的自主性”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本單元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董靜姝副教授主持。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副主任劉坤輪教授,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彭海青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印波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法律倫理委員會副秘書長、上海師范大學楊茜茜副教授作報告。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劉曉兵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劉譯礬老師,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曹奕陽老師擔任評述人。
劉坤輪教授的發言主題為“法律職業倫理的中國性”。劉坤輪教授指出,法律職業倫理的“中國性”表現在底子薄、期待高、速度快、任務重、不平衡、見效慢六個方面。“底子薄”體現為我國高校法律職業倫理的教學老師缺乏職業倫理知識儲備;“期待高”表現為德法兼修是法治人才培養的關鍵,法律職業倫理的教學不到位會影響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推進;“速度快”表現為法律職業倫理學科只用五年時間就完成了其他傳統部門法幾十年的積累,成為了法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任務重”表現為法律職業倫理研究需要深挖各類法律職業獨特的職業倫理要求;“不平衡”表現為國家層面的規定和教師培訓配備上的不平衡;“見效慢”則要求在法律職業倫理尚處“冷門”的定位下,研究法律職業倫理的學者具備奉獻精神。劉坤輪教授還指出,法律職業倫理是具備法律專業屬性的,該專業首先是法律性的,它不應該和倫理學過多關聯,從概念到邏輯都需要遵循法學的話語體系,應使用法教義學作為法律職業倫理研究的方法;法律職業倫理是職業性的,需要包含職業發展的全流程;法律職業倫理是具備學科與專業性的,課程和教材都要成體系。
彭海青教授的發言主題為“法律職業倫理學科體系構建的依據及關鍵問題”。彭海青教授首先介紹了法律職業倫理學科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她指出,法律職業倫理的課程地位逐步提升,亟待構建更加科學、系統的學科體系。其次,法律職業倫理學科體系構建的依據包括其獨特的學科屬性、法律職業的旺盛需求、學科發展規律、培育德才兼備法律人才的教育目標,以及較高的社會需求。最后,彭海青教授介紹了法律職業倫理學科體系建設的關鍵問題,包括學科定位、師資團隊、教材建設和科研支撐、教學內容與方法。彭海青教授表示只有建立實踐的環節和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更好地推動法律職業倫理的學科教育發展。
印波教授的發言主題為“企業合規人員的法律職業倫理研究”。印波教授指出,企業合規人員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防范風險、預防犯罪的重要作用。在企業合規師成為獨立職業主體的背景下,應當加強對企業合規師職業倫理的研究。之后,印波教授進一步指出,企業合規人員的職業倫理由外部倫理和內部倫理組成,外部倫理包括專業負責、內外協作,內部倫理包括創新、學習、靈活、自律。
楊茜茜副教授的發言主題為“中國特色‘法律職業共同體’: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新形態”。她指出,法律職業共同體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法治文明的“根”與“魂”。法律職業群體的概念缺乏統一定義導致部分司法官員有失中立、律師刻意制造沖突、司法機關內部協作不足、部分法學專家不當介入案件等問題。因此,需要立足本土法治資源進行理論創新,需要結合中華法制法律傳統的體系傳統、契合職業使命傳統、契合法律職業對彼此的身份認同,契合法律職業群體的聚合傳統等內容,來構建新的法律職業共同體理論。在此基礎上,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建設路徑應兼顧黨建引領、工作能力建設、社會治理建設三個方面。
在本單元的報告結束后,評述嘉賓展開了精彩的交流和點評。評述人劉曉兵教授認為,劉坤輪教授指出的“中國性”精準的切中了當前法律職業倫理學科建設的痛點,是法律職業倫理學科建設的認識論基礎;彭海青教授所提出的法律職業倫理學科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師資團隊建設的關鍵問題,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法律職業倫理學科的發展,在現有的法學學科中,法律職業倫理同刑事訴訟法學有著天然緊密的聯系,由刑事訴訟法學出身的老師教授法律職業倫理較為合適;印波教授提出的企業合規人員職業倫理兼具實踐性與前瞻性,為我們日后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較好的思路與指引;楊茜茜副教授的講述關涉中國式法治建設新形態,法律職業共同體應當是可行的,在中華法系的框架下根據中華法治文化的內核建設法律職業共同體也是值得學者們思考的問題。
評述人劉譯礬老師認為,劉坤輪教授的發言從法律職業倫理的中國化展開,高屋建瓴;彭海青教授則從法律職業倫理的教學方式展開;印波教授將法律職業倫理問題同當下最熱門的企業合規改革問題相結合,展現了較強的實踐面向;楊茜茜副教授講述了中國特色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建設問題。劉譯礬老師指出,法律職業倫理學科自主性的基礎在于其知識體系和問題意識的獨立,因此要做到研究視角、價值取向的自主。當前,學科自主性不足的問題可以歸因于學者研究的自主性不足、對研究對象的自主性關注不足。應當從中國的實踐出發,探索中國實踐中存在的法律職業倫理問題,推動法律職業倫理學科的自主性發展。
評述人曹奕陽老師認為,劉坤輪教授提出的法律職業倫理“中國性”問題十分具有現實關切;彭海青教授提出的教材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法律職業倫理的教導效果關系緊密;印波教授提出的話題十分新穎,其中涉及的職業倫理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第二單元 法律職業倫理的知識體系與教學體系
論壇的第二單元,與會人員就“法律職業倫理的知識體系與教學體系”發表了各自的獨到見解。本單元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王超奕老師主持;由遼寧法大律師事務所終身名譽主任張耀東律師、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于曉藝副教授、北京建筑大學法律系石磊副教授、北京工業大學周賀微老師作報告;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秘書任宇寧老師、中華女子學院法學院邢國威老師、廣西中醫藥大學張培老師擔任評述人。
張耀東主任發言的主題為“海大法碩職業倫理授課與實踐的感悟”。張律師首先就現有的講課形式提出疑慮,認為目前學校講課形式存在不足。張律師在從事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采取結合實踐的考試方式,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其次,張律師認為應當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配備實踐導師,鼓勵結合實踐狀況進行法律職業倫理的教育。最后,張律師認為目前部分律師的職業倫理水平仍然較低,缺乏職業素養,我國的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以及規制也存在不足,因此應當在律師協會內部建設職業倫理委員會,并構建各自的職業倫理規范。
隨后,于曉藝副教授以“德法兼修導向下法律職業倫理教學體系建設”為題作報告。于曉藝教授以“德法兼修”一詞開篇,提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旨歸是建設學生的內在倫理,幫助學生在未來職業中抵御外在誘惑。她還提出了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面臨的三個問題:我國律師如何克服西方律師的商業主義問題?法律職業倫理的整體建構應當以哪個方向為準?如何改變職業培養過度單向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于曉藝副教授將法律職業倫理定性為法學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沿陣地,并認為其思政建設應當根據職業定性,從學習內容、教師隊伍、教師組織、教學資源、教學評價、教學研究六個方面展開。
石磊副教授發言的主題為“建筑類高校工程法律人才職業倫理創新培養模式探析”。石磊副教授指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為了追求法律職業群體的最佳狀態,應當關注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能否在職業群體中埋下“善”的種子。石磊副教授主張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分為兩個層次,分別為形而上的建構和實踐的落地。法律職業倫理不僅需要理性建構,還必須落實到實踐之中。最后,石磊副教授向與會嘉賓簡單介紹了北京建筑大學的特色工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
周賀微老師發言的主題為“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對法治人才培養的作用機制”。周賀微老師以北京工業大學法律職業倫理教學的實踐為基礎進行探討,講述了法治人才培養對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的要求、法律職業倫理授課對法治人才培養的影響、法律職業倫理授課對法治人才培養的作用路徑。周賀微老師指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目標在于,明確法律人才“底線”、樹立“知法守法”紅線、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提高法律人才國際視野。
在本單元的報告結束后,各位評述人也就此主題各抒己見。評述人任宇寧老師認為,如何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貫徹于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中尤為關鍵。法律職業倫理知識體系和教學體系的構建,要求我們在教材建設時注重法律職倫理的深度和廣度。之后任老師對各位報告人的報告觀點表示認可,認為張耀東律師結合實踐的教學方式很有意義,在教育中應當結合模擬法庭、案例教育,注重實踐培養。對周賀微老師通過實踐調查的方式評價教學效果的方式表示贊同。最后,任宇寧老師提到法律職業倫理應當構建國際化視野,要在教材與教學中包含國際前沿內容,同時將中國法律職業倫理理論模式與成果推向世界,最終培養一批國際法律人才。
評述人邢國威老師認為,張耀東律師提出的法律實務中存在的如何解決“錢權情”等一系列問題非常有意義,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需要具備應有的實踐導向。同時邢老師十分認可于曉藝教授對于法律職業教學與科研需要面向新方向的觀點,并贊同將法律職業倫理作為思政建設的前沿陣地。此外,邢老師認為石磊副教授將“善”作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教學核心目標十分有意義,并以中華女子學院為例闡明在法律職業倫理的教學中應當融入各學院特色。最后,邢老師認為周賀微老師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判斷法律職業倫理的教學成果十分有意義。
評述人張培老師認為,盡管法律職業倫理學科應當將樹立正確人生觀、職業觀的教導作為目標,但是最終應當以規則建構為中心。張培老師就于曉藝副教授主張的“我國律師要以克服西方律師的商業主義、以司法為中心作為人生觀的一部分”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張老師認為法律職業倫理不應當過分泛化,法律職業倫理的教化作用應當以職業倫理規則建設為基礎。張培老師還對張耀東律師提出的“在律師協會建立職業倫理委員會”的觀點表示了贊同,同時張培老師進一步指出,職業倫理委員會出臺的規則是否具有效力將是該路徑面臨的最大問題。
第三單元 法律職業倫理的中國實踐
論壇的第三單元,與會人員圍繞“法律職業倫理的中國實踐”各抒己見。本單元由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苑寧寧副教授主持;由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吳革主任、山西大學法學院史永麗副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郭曉飛副教授、大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人文學院李偉俠老師作報告;由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蔡穎慧副教授、北京東衛律師事務所顧燕玲律師、遵義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楊欣擔任評述人。
吳革主任發言的主題為“‘后法學院的職業倫理教育’——論律師事務所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法律職業倫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吳律師指出,中國律師職業發展趕上了一個好時代,能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迎合社會對律師職業的期望,離不開法律職業倫理的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法律職業倫理應當來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律師事務所的價值在于培養優秀律師,律師事務所為培養律師提供了師資保障、經濟保障、軟硬件保障。但與此同時,律師事務所在新的時代也面臨著投訴擴大化、投訴經;⑿袠I競爭惡化的沖擊與挑戰。
史永麗副教授發言的主題為“智能技術發展對法律職業的影響”。史永麗副教授指出,GPT 4.0對法律職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表現為四分之一的工作將被替代,而以文書寫作為主要工作內容的初級律師更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另一方面,隨著智慧法治建設的推進,智慧法治中的法律職業倫理,需要以科技和信息作為后盾。在這個過程中,包括系統開發與升級在內的技術發展過程,缺乏了法律職業人士的參與;由于算法黑箱的存在,法律職業人員可能會喪失話語權。因此,法律職業需要更加主動地擁抱技術發展,加強自身應對技術變革的能力。
郭曉飛副教授發言的主題為“論風險代理收費規則的司法適用”。郭曉飛副教授從風險代理的限制規則出發,簡要介紹了風險代理相關法律規定的歷史沿革。在此基礎上,郭曉飛副教授指出,法院對風險代理合同超過限額收費行為褒貶不一的原因,在于法官對法律職業主義的內核不了解。實際上,對風險代理收費進行限制的基礎在于職業主義中的公共性傳統,而我國對風險代理收費的規制則體現出行政機關“半法律職業主義”的明顯特點。
李偉俠老師發言的主題為“敘事倫理視域下中國律師職業倫理研究”。首先,李偉俠老師介紹了她關注敘事倫理的緣由,并在此基礎上講述了她以此為視角研究法律職業倫理所得到的成果。其次,李偉俠老師認為基于敘事倫理進行律師職業倫理的研究可以從事實層面、價值層面、理論構建層面展開。從敘事倫理出發進行相關研究,可以為我國法律職業倫理知識體系的完善提供新的視角,為我國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建設提供支點,也可以為未來高校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開展提供更多的資源。最后,李偉俠老師分享了在研究治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同與會人員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評述人蔡穎慧副教授首先對以上學者的發言進行了總結和概括。她認為,人工智能給法律職業帶來了諸多挑戰,其中的一大挑戰便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導致律師事務所對初級律師的培養階段缺失,而初級律師恰恰需要經歷培養才能逐步成長。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為法律職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法律職業人員應當提高自身能力,把握與應用好這些機遇。
評述人顧燕玲律師認為,法律職業倫理從職業的視角進行劃分,可以得到律師職業群體的職業倫理和律師的職業倫理。當前的律師定位沒有“人民”二字,這與新中國建立初期提出的“人民律師”概念存在差距。在后續規則修改的過程中,應當回應對律師人民性的關切。其次,律師職業倫理是一門很有必要的學科,應當在律所的人才培養機制中增加對于律師職業倫理的培養。最后,要加強律師對于公安機關、檢察官、法官監督規則的構建,以推動辦案過程中的公平公正。
評述人楊欣結合自己在司法實踐中的工作經驗,和大家分享了法律職業倫理的檢察實踐。在根本上,“以檢察工作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心任務要依靠一支高素質檢察隊伍來完成,因此對檢察人才提出了德才兼備、德法兼備的要求。在推進檢察官隊伍專門化的建設過程中,檢察官職業倫理填補了內心道德建設與外在法律規范之間的空白,在規范檢察權的行使過程中也體現了黨中央司法責任制的要求。楊欣認為,當前檢察官職業倫理建設主要通過正反兩個方面合力推進,一方面是通過正向激勵,凝聚檢察官職業倫理共識;另一方面是通過反向預防,落實檢察官職業倫理責任。司法責任追究作為司法責任制的懲罰性要素,對保障檢察權的規范行使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楊欣還表示,近年來,檢察權運行監督制約體系不斷健全,但司法責任追究仍面臨現實困境,這一問題表現為制度規則有待完善、內部監督剛性不足、外部協作配合不暢。
經過三個單元的熱烈討論,論壇也接近尾聲。本次論壇的閉幕式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孟婕老師主持,由中國政法大學律師學研究中心主任、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所所長王進喜教授為論壇進行總結。王進喜教授首先再次表達了對所有參會人員的感謝。其次,王進喜教授指出,法律職業倫理的研究需要從規則入手,規則是對善惡、美丑、正義的階段性表達。同時,法律職業倫理又應當以律師職業倫理為基礎,這一論斷既有現實基礎,也符合未來從律師中選任法官、檢察官的發展趨勢。此外,法律職業倫理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展開研究,從而形成中國獨特的法律職業倫理話語。最后,王進喜教授向各位法律職業倫理學科教師分享了自己的教學經驗:在授課時,應當著重講述法律職業倫理規則形成的背景,以使學生了解該學科的基礎;需要注重講述職業社會學,以增進學生對特定社會中法律職業實踐狀況的理解;同時還要講述司法制度,為學生理解法律職業提供制度土壤;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律師事務所管理的講述,因為律師事務所的管理與律師職業倫理關系緊密,是學習法律職業倫理的一個重要應用場景,也順應了律師行業未來發展的需求。論壇最后,王進喜教授表達了對學科發展前景的美好期待,也向各位與會嘉賓表達了生活與工作方面美好的祝愿。
本次論壇在所有與會嘉賓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