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舉辦涉外法治論壇·2023青年沙龍,青年沙龍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孫南翔,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譚觀福、林強擔任聯席主持人。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外交學院、中南大學等知名院校的青年學者以及部分資深學者參與了此次沙龍。
中山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劉捷的報告主題為“對外關系法治化的中國模式”。她通過論證對外關系法的全球趨勢,比較傳統涉外法與對外關系法的規制范圍與界定因素,提出我國對外關系法治化的特殊價值。
中南大學法學院講師范曉宇的報告主題為“涉經濟制裁投資爭端中的國家安全抗辯”。她認為國家安全條款的“自決性”等特征,不能使國家安全行動完全免于審查。在安全內涵泛化和條款被濫用之際,引入實質性審查確有必要。
外交學院法律外交專業博士研究生王曉杰的報告主題為“外交介入國家豁免案:現狀、問題與對策——兼評《外國國家豁免法》第十九條”。她分析了在《外國國家豁免法》將來施行后外交介入國家豁免案的正當程序和利益平衡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完善路徑助力外交和司法部門在體系化職能安排基礎上的相互協助和制約。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姜居正的報告主題為“人權條約機構運用條約解釋規則的合理性探析——以人權事務委員會的解釋性聲明為例”。他認為條約機構解釋性聲明的執行有賴于締約國的承認。條約機構應進一步遵循條約解釋規則,明確解釋方法和解釋依據,更好地提高解釋性聲明的說服力與合法性。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于占洋的報告主題為“涉跨境數據投資爭端適用國家—投資者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能性評估”。他認為常見的跨境數據規制措施在一定前提下會觸發投資協定中的投資者待遇條款。我們應當采取必要的因應措施,在強化跨境數據投資企業的積極合規措施的同時對現有的投資協定進行充分解釋和積極調整。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潘詩良的報告主題為“論刑事單邊跨境電子取證的域外執法性及法律規制”。他認為區分立法和執法管轄權是厘清刑事單邊跨境電子取證是否具有域外執法性的關鍵,因而需要在境內存儲和跨境流動兩個維度上完善和構建相應刑事跨境電子取證制度。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陳銳達以“域外管轄權法律沖突與協調路徑研究”為題作報告。他認為,域外管轄權沖突近年來呈現擴張趨勢,中國應堅持以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域外管轄權沖突的協調基礎,不斷提升執法能力和水平,并引入內部審查機制,確保在國際法授權范圍內行使域外管轄權。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比較法與國際私法所博士生楊紫璇以“論涉外民商事關系的跨國承認制度——以歐盟國際私法為例”為題作主題發言。她認為歐盟以建立內部自由流動的共同體市場為目標,在涉外民商事關系法律適用中發展出更加高效穩定的跨國承認制度。我國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可以適當借鑒歐盟的經驗。
在沙龍舉行期間,與會人員圍繞涉外法治領域的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參會青年學者一致認為,在統籌推進國內法治與涉外法治進程中,青年學者應主動參與涉外法治領域的研究工作,積極探討國際法和涉外法治領域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
本次青年沙龍采取公開征稿、以文會友的參會模式,共收到45份征文稿件。國際法研究所經過兩輪審稿,遴選8篇論文作為主題報告交流。本次沙龍由國家級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涉外法治優勢學科、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和《國際法研究》編輯部聯合承辦,與會人員研討深入,交流充分,取得圓滿成功。